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背景
最近看书总感觉时而看进去,时而忘了的感觉,所以想找一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书瞻膜一下。本书的作者渡边康弘毕业于青山学院大学经济学系,日本Read For Action读书会创始人。20岁时克服了一直以来不善阅读的问题,并创造“共振阅读法”,提升阅读效率。这也正是我所需要,👇待我们一一道来。
一. 序言
1.1 为何能实现
- 注意力集中只保持20分钟
- 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训练
1.2 初体验
- 3分钟
1.阅读的同时保持缓慢的呼吸
2.以无法看清书中文字的速度,快速地翻阅书籍
3.想好阅读的目的
- 20分钟
用“共振阅读法”步骤,快速阅读
- 30~60分钟
完全掌握“共振阅读法”的内容
二. 阅读误区
2.1 没有提升读书兴趣
Q: 试想一下,一本陌生的书籍摆在你面前,仅因为当时根据书名或者推荐就开始的阅读,如何产生兴趣。
S: 而“共振阅读法”就是通过一边绘制“共振地图”,一边与所阅读的书籍之间产生“共振(共鸣)”,让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得所需的信息。
2.2 注意力无法集中
Q: 正如本文所述,YouTube视频网站在提供服务之初就只能上传时长不超过10分钟的视频;知名的TED演讲也都是大约18分钟;正因为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钟,所以相对来说,阅读完一本书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S: 用一分钟呼吸法,集中注意力。
1.请留意丹田部位往下约三指的位置;
2.缓慢地让气息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能发出声响;
3.缓慢地用鼻子吸气,同样地,过程中也要能发出声响;
4.一吐一吸算作一个循环。用一分钟的时间反复进行这个动作。
2.3 设定的目标期望过高
Q: 认为“阅读”就是要一字一句地进行理解,并记住这些内容;
需要了解并记住那本书的写作要旨、掌握其内容、理解作者观点的原创性,并找到切入点、品味其文笔……
S: 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不断地重复累计才能增强记忆。我们需要第一遍阅读时减少需求,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
- 将阅读分为“用眼睛看 + 用头脑思考”这两个部分;
-
阅读的四种形式
2.4 打开书先看目录
Q: 看目录会让大脑🧠形成“固定思维”,让作者先入为主,可能会有“认知偏差”。
S: 读书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视角,阅读的中心也应该是“你自己”,而不是书籍本身或者作者。
2.5 阅读速度慢
Q: 经常会在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无法了解作者用意的时候出现。
S: “共振”又叫“共鸣”,而所谓的“共振阅读法”就是让自己与作者所写的这本书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出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被隐藏起来的才能。
三. 理论基础
“共振阅读法”中的5条假设
假设1:在接触到书本的一瞬间,身体就能获得信息。
假设2:无论用多快的速度翻书,大脑中都会留下信息。
假设3:大脑会试图思考这些信息的含义。
假设4:阅读时所处的不同立场,也会使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发生改变。
假设5:以故事情节来阅读的话,能加速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四. 共振阅读法
4.1 接触书本,明确自己的目的。
4.1.1 准备1
4.1.2 准备2
4.2 通过随意翻阅,让大脑“下载”信息。
一边保持缓慢的呼吸节奏,一边翻阅这本书。这时,双眼只需进行大致浏览即可。
4.3 在三栏表格中绘制曲线。
4.3.1 准备1
4.3.2 准备2
4.4 从曲线中感兴趣的那一页上摘出单词。
4.4.1 准备1
4.4.2 准备2
4.5 凭着感兴趣的单词,带着问题去阅读。
4.5.1 制定行动计划
4.5.2 定好主题
五. 后记
本书中提到一个由互联网业界的著名公司——GMO集团的熊谷正寿所提出的“梦想·人生的金字塔”。
通过这个“金字塔”,能够让我们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明白接下来该看哪方面的书。
确实挺不错的,能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快速进步。阅读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去做的事儿,单看标题可能有点噱头,但得到才是自己的,期待大家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