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知识笔记
为什么流水线首先出现在美国?
我来给你讲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流水线会首先出现在美国?流水线的技术最早出现在欧洲,但却没有在欧洲兴起,反而在美国蓬勃发展起来了。
这说明,文化背景决定了一个国家会鼓励还是阻碍一项新技术的发展。美国特有的文化背景恰好适合流水线的快速发展。
首先,美国社会长期处于快节奏状态。到美国访问的欧洲人特别不理解,美国人干吗每天这么忙。对美国人来说,吃饭和开会是同时进行的,早餐会议是家常便饭。有个欧洲人很吃惊地发现,酒店里的美国客人吃一顿饭的时间也就5到10分钟。在欧洲人看来,这真是一种很变态的生活方式。美国人只知道吃快餐,没有对美食的追求。整个美国只有一两种口味的啤酒,只有几家连锁超市,美国人宁肯牺牲对品质的要求,也要追求速度。
其次,美国在空间上呈现出标准化布局。如果你看看美国的地图,就会发现,美国西部各州的州界线基本上都是直线,从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直到太平洋,除了山区,剩下的地方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美国很早就习惯了把辽阔的土地划分成网格,然后用公路、铁路和运河把各个网格连接起来。这意味着,美国人对标准化非常适应。这也意味着,美国迅速拥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国内市场,而且国内的人口流动非常方便,汽车在美国是必需品。贫困的农民哪怕没有钱买新衣服,都要先买一辆车。
再次,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变得更加标准化。随着电报、电话的出现,信息流通速度加快,全国性的市场不断扩大。为了应对大规模的交通压力,美国必须推行标准化的时间管理,铁路部门制定了非常准确的列车时刻表。不仅在空间上出现了标准化,而且在时间上也出现了标准化,美国人对这一切都变得非常适应。
欧洲为什么做不到这些呢?欧洲的地形复杂,有山有水,没有大块的平原,相对于美国的汽车市场来说,西欧的消费者面临的是更狭窄崎岖的道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更短,公共交通系统更发达,所以欧洲不是每个家庭都想买车。西欧国家的社会等级更为分明,买车的都是富裕阶层,所以他们没有兴趣买便宜的车,这就决定了欧洲的汽车企业订单更少。
相比美国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欧洲更强调个性化和精细化,所以,像流水线这样的生产方式,是只能在美国兴起,不可能出现在欧洲的。等到流水线技术成熟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才在美国的基础上改造了流水线,使得生产效率翻了一番。日本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这是因为日本在美国的标准化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了精细化。这也跟日本精益求精的文化基础是有关系的。
哪些技术更容易出现在中国?
不是所有的先进技术都会出现在中国。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强研发,掌握核心技术,这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需要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等配套的制度都有较大的改革。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创新如火如荼,虽然创新的主体不是科研人员,而是企业家。我们讲到有两种创新最有可能出现在中国。一种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研发,一种是市场引致型的创新。中国现在已经没有廉价的非熟练劳动力的优势,但是我们还有大量廉价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用来组织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中国的市场规模非常大,这也会吸引来自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到中国来。
我们谈到什么样的技术更容易存活下来。
这个机制非常类似于演化论中讲到的自然选择。很多变异都是错误的,也是无目的的,但是,有一些变异恰好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看起来像是被自然选中了,技术的演化也是一样。哪些技术能够生存下来,不是按照科学水平的高低评分的,而是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优胜劣汰”,更适合者会生存下来。这些更适合者未必是最优者,因为市场本身不是计划出来的。我们也讲到,在技术演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性,也就是说,有一些并不是那么完美的技术,由于在一开始占据了先行优势,反而会长期存在。
“中国式创新”——义乌、深圳。
脑袋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如此。近到苹果7开始取消耳机线插口,手机充电的同时想听歌怎么办,用苹果原装数据线只能二选一,而淘宝网上就出现了一线双头的数据线。同样的,女士穿高跟鞋有的时候会掉跟,义乌商品有很多奇思妙想,做出各种高跟鞋贴、高跟鞋绑带,让鞋子服服帖帖美美地跟在脚上。概括这些小商品的特点:解决客户大痛点,投入小成本,批量大生产。
何帆老师书籍推荐:
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
本期课程,我来给你复习一下我们刚刚读完的书,并介绍一下即将要读的书单。我们这次读的是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阿瑟教授刚刚接受湛庐的邀请,来到中国访问。他在湛庐出版社出了两本书,一本是《技术的本质》,一本是《复杂经济学》。
阿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学者。阿瑟自幼喜欢数学和工程学,曾经学过电子工程专业,后来到了加州理工学院读书,也就是《生活大爆炸》里那几位天才工作的学校。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的是规模收益递增现象。经济学教科书里假设规模收益递减,阿瑟非要跟别人较劲,所以他做的研究让很多主流经济学家非常讨厌,不过幸亏阿瑟没有搭理这些同行的批评。
《技术的本质》这本书是经济学家第一次试图系统、完整地理解技术变化的过程。在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里头,技术都是给定的,但在阿瑟的书里,经济不过是技术的一种表达方式。有意思的是,阿瑟非常欣赏马克思对生产工具的重视。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生产工具会影响到生产关系。马克思说过:“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出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你看,马克思原本很高明的思想,被教科书一讲就讲得平淡无奇,但你读完阿瑟的书,对马克思的这种观点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选读
辅助书籍
我们在本周也讲到了《百年流水线》这本书。我们讲这本书是做一个案例分析。有一类书讲的都是关于各种不同的技术的历史演化。当你学完了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关于技术演化基本规律的认识之后,再去读这些书,就会发现自己很可能比这些书的作者领会得更深刻。你可以出发去找这类的书读一读了。比如我们提到的集装箱、铁丝网,都有一些介绍其历史的书。
我们还讲了曾鸣教授的《龙行天下》。这是一本老书了。不过,曾鸣教授当年就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的创新是跟中国的市场环境紧密联系的。中国的市场变化速度更快,每一种产品都有至少上百、上千的竞争对手。这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好处就是快速迭代,能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佼佼者。不好的是没有办法进行长期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需要很长的时间,是要慢工出细活的。我们这个时代过于浮躁,不利于这种基础性的研究。因此,我们还要继续保持开放,继续学习,不能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