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说,真真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阿兰正夹菜的筷子停到了空中···
一、病发前最后一次见面
1、与环境不搭调的真真
几个月前,阿兰最后一次跟真真见面。
走到真真预约的站牌,阿兰没看到她。不大一会儿,真真紧紧抱着自己的双肩,从站牌后出来了。
当时正是北方的五月份,天气逐渐炎热,大街上都是穿短袖的人。
可是真真显得有点冷的样子。
她瑟缩着,紧紧抱着自己的双肩,乜斜着眼看了看四周,悄声说:“刚才我去银行取钱,里面有两个工作人员在议论我。”
“议论你啥了?”
“没听清,我看他们对我指指点点,眼斜着看我这边,我估计在说我坏话。”
“你让她们给你办啥业务了?”
“没有,不说了!”真真抱着双肩,四处瞄瞄,低声不耐烦道:“你恁大声干啥?!人都在看我们!你赶紧走吧!”
真真比阿兰小八岁,作为阿兰第一个侄女,真真被阿兰宠到了极点。每次回家,阿兰都要给她带个小礼物,有好吃好玩的,也是首先想到给真真留一份。
真真是阿兰大哥家的大闺女。
2、不同视角里的前尘往事
阿兰大哥大嫂从小就告诉真真,爷奶老早就和他们分了家,让他们自立门户,吃尽了苦头;最受疼爱的是弟妹,尤其是阿兰,从小就上学,从没吃过苦。
阿兰父亲说,当时家里下有十来个未成年孩子要抚养,上有几个年迈老人要赡养。给阿兰大哥娶了媳妇后,他从没想过分家。终于有两个成人和他夫妻俩一起挣钱,他打心眼里高兴。
但是阿兰大哥结婚后,家里开销大了,收入却更少了。阿兰大哥大嫂把收入全归自己,家里各项开支却概不负责,逢年过节、出去逛街还找父母要钱,不给钱就怄气。
父亲为了家里和睦,只能和母亲更卖力干活。随着真真的出生,家里彻底入不敷出。父亲就提出了分家,把新房新家具、最好的田地都分给了儿子儿媳,包括老房子里的东西,只要是儿子儿媳需要的,都可以拿走。
最后父母带着五个老人、五个未成年的弟妹和自己的几个年幼的孩子,去了老院子生活。他们辛苦劳作到七十多岁,一生共赡养了五个老人,抚养了十一个孩子。
当年为阿兰上学的事,已独立门户的大哥还吵了阿兰一顿:“家里都穷成这个样子了,还上啥学!趁早出去打工,还能挣个嫁妆钱!为你上学咱爹借的钱,我可不还!”
阿兰流着泪给父母说要出去打工,母亲哭着骂她:“你爹娘还没死,你哭啥!我跟你爹供你!”
那时爷爷、奶奶、二爷、三爷、四爷都还健在。
奶奶把阿兰喊进屋说:“你花的是你爹娘的钱,没花别人一分钱,只管上!”奶奶心疼她的老儿子,她知道她的老儿子想让自己的小孙女阿兰继续读下去。
阿兰如愿读了高中上了大学,父母还为此借了债,一直劳作到七十多岁,才把债还清。
阿兰参加工作后,收入不高,又嫁了个穷小子,父母高兴得涕泪交流。母亲做了几床新被子,父亲借了钱,他们第一次出远门、坐火车,千里迢迢来给她送祝福。
阿兰婚后的日子很拮据,每每回娘家,提着礼物站在哥嫂家门口问好,从没有人请她进去,更没有人留她吃饭。精心给侄女侄儿挑的礼物,孩子们说不稀罕。
多年后,父亲问阿兰,她结婚后第一次回娘家,兄弟姊妹都给了多少红包,阿兰说,大哥一百,二哥二百,三哥一百…
“你大哥封了多少红包?”父亲像是没听清,又问道。
“一百。”阿兰回忆着。
过了好一会儿,父亲抬起头:“当年接到你要结婚的电话,我高兴哩很,不管咋说,你以后有自己的家了,跑去给你大哥说,你大哥‘嗯’了一声,再也没有吭气。你第一次回娘家,你大哥给我说,他没钱给你包红包,我给了他二百块钱…他就只给你一百,自己还赚一百…”
坐在一边的母亲老泪纵横:“自己的儿别说了···我小娃受苦了···”
阿兰泪流满面。
现在阿兰学也上完了,工作也有了,家也成了,却依旧过得那么穷困潦倒,除了父母,谁会看得起她呢?也许当初大哥不赞成她上学是对的,她结婚他们又怎么会去祝福呢?这么一个累赘,因为血缘关系,想甩都还甩不掉呢。
所以,虽然阿兰和真真姑侄俩小时候亲密无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真真深受其父母影响,越来越看不起阿兰,既看不起,又何来耐心呢!
二、诸事不顺的真真
1、年少求学受挫,成年婚姻不顺
不耐烦的真真抱着双臂,东张西望一通后,瑟缩着离开了,阿兰立马给大哥打了电话。
大哥说:“真真死不听话,不让离婚她非离婚,走到这一步怪谁呢!自己净身出户不说,还说三年后给人家三十万拿回丫丫抚养权,钱是恁好挣的?!现在人家丫丫爸又结婚了,她这瞎折腾两年,还是个光杆司令,啥也没有!我都不想管她!她这不是自找的吗?!”
“我看她疑神疑鬼,总感觉有点不对劲!”
“我给她打电话叫她回来!”大哥挂了电话。
说起来,真真也是个苦命人。
年少时考上了老家县城最好的初中,三年后却没考上高中。真真给阿兰哥嫂哀求,让她再读一年。
阿兰大哥同意了:“那可说好了,就这最后一次机会!考上了就上,考不上就去打工!”
结果,拼了命的真真还是没考上高中。她流着泪跪着求阿兰大哥:“爸,再给我一次机会中不中?我将来一定报答你!”
“算了算了,别上了!你看你小姑,哭哩喊哩非要上大学,上了又咋样?花了恁多钱,也没见她报答你爷奶一分钱!反过来还得你爷奶操她的心!”阿兰大哥大嫂丝毫不为所动。
多年后,说起这件事,真真还是咬牙切齿。
初中毕业后,真真就出去打工了。几年后初长成人的真真回老家探亲,出落得身材高挑,貌美如花,再加上得体的服饰,飘飘的长发,简直是仙女下凡。
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哥嫂千挑万选,给她物色了一户人家,有房有车有钱又是独生子,未来公婆年富力强。小伙子年年春种秋收都会过来帮忙干农活儿,阿兰哥嫂很满意。
因为小伙子家离县城远,阿兰哥嫂要求他们一年内在县城买房,小伙子父母说,可能还需要个三年五载。阿兰哥嫂说一不二,一番权衡利弊后,解除了婚约,又为真真觅得县城郊区一户殷实的人家。
听说第一户那小伙子后来又找了一个漂亮媳妇,结婚不久却得了败血病,很快花光了家里积蓄。四处借贷也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到后来他父母四处下跪磕头也借不来钱了。小伙子绝望之中扯断了输液管,含恨而去。刚怀孕的媳妇决意流产离开,婆婆跪行几米都挽留不住。那媳妇流产后就走了,婆婆两天后上吊自杀。剩下一个公公,孤苦伶仃,两年后去世。自此绝户。
阿兰哥嫂非常庆幸当初跟对方解除了婚约,越发觉得自己见过世面,有眼光有头脑,有先见之明。
真真嫁到第二户人家后,说幸福也幸福,说不幸福也不幸福。
幸福的是,全家人都捧着她,婆婆把饭端到床头,丈夫、公公都很能干,家里开着一个大型超市。
不幸福的是,真真看不惯公公婆婆的很多习惯。更令她意难平的是,家里超市不归她夫妻独有。丈夫还有一个已成家的哥哥。不过,她可以随意取用超市的钱物。
为这三番五次吵架。公婆说,真真他们也可以像老大家一样到县城里租房住,孩子交给公婆带,她可以上个班,工资如果不够花,家里每月再补给。
可真真不愿意。家里有超市,找什么工作。如果去工作,丈夫必须跟她一起去。可是,家里超市忙,丈夫实在走不开。
吵架次数多了,真真感觉丈夫不听她的,多次以离婚威胁,刚开始丈夫苦苦求她,然后和好。后来,她厌烦了,无论丈夫如何下跪磕头、痛哭流涕都不动摇。
没想到,她眼里那个离不开自己的懦夫,最后却勇敢了一回,真的答应离婚了。真真一赌气,俩人去开了离婚证。
离婚后,真真换了手机号,消失在大城市。后来等她打听到前夫消息时,才知道对方在离婚一年后,又结了婚。
她原本还想回去的。
2、心里只有仇恨
可是在大城市生活,哪有那么容易呢?真真又没有什么学历和技术,入不敷出是常事。
曾经也有几个男人对她嘘寒问暖,说一些令人心动的话,但是阿兰一问真真对方家是哪里,做啥工作,真真一概不知,还颇不耐烦。
后来,阿兰才知道,这些男人十有八九都有老婆孩子。她就让真真远离那些人。
真真总是失业,有时候是自己不干了,有时候是对方不让干了。
一失业她就住到阿兰家。真真爱睡懒觉,每次阿兰上班走时,真真还在睡着。
有次阿兰说:“明天你睡醒,把地拖拖吧!”
真真不耐烦道:“我住你这里是为了找工作,可不是给你拖地的!”
阿兰哑口无言。
真真还是对阿兰的各种都看不上。阿兰给大哥打电话,大哥说:“真真能在你那里住几天?!你看咱村小凡不就是住到他大姐家,一住好几年,他大姐给他找了工作,还帮他成家···”
阿兰又给姐姐说,姐姐说:“她能住几天?!”
连阿兰的父母都觉得,阿兰气量小。
真真斥责她说:“我能花你几个钱?!”
又说,当初要不是她父母穷,咋可能不给阿兰送结婚贺礼!阿兰不能因这记恨,更不能把仇气撒到她身上,她可是又一辈人了。她找工作,不住到阿兰家住哪里?阿兰可是她小姑啊!
说完,真真瞥了一眼阿兰,眼光里满是蔑视和仇恨。
阿兰低下了头,她觉得穷困潦倒的自己确实对真真照顾不周。她和丈夫租住的房间狭小而简陋,真真只能睡在客厅里。阿兰微薄的收入,也只勉强够她和真真果腹。丈夫因为不满她总是收留真真,对她俩很冷漠,更别指望给生活费。
真真再次找到工作后,背上竹席,提着一个小包裹,对阿兰说:“小姑,我姑父这个人真不咋地!”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阿兰站在窗口看着她从小疼爱的真真渐行渐远,感觉那最后一点亲情也渐行渐远了。
怎么也没想到,那之后,真真的精神健康也渐行渐远···
三、最后一根稻草
1、最后的避风港
阿兰难以置信地问父亲:“怎么可能是精神分裂呢?”
真真从小聪明伶俐,再说家族里从没有人得过这个病。
父亲说,真真从大城市回老家住闲后,阿兰大哥大嫂刚开始没说什么。
真真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已结婚,弟弟有三个孩子。阿兰大哥大嫂一边带孙子一边种地。
真真喜欢睡懒觉,加之精神状态不好,几乎什么都不干。弟媳妇会喊她:“大姐,你起来帮着看孩子吧!”
阿兰大嫂一句怼回去:“你姐是回来歇哩,不是给你看娃哩!”婆媳俩本就矛盾重重,这下更加激化。
真真只好去县城找了个收银的工作,可是因为怀疑别人说她坏话,骂了对方,对方扇了她一巴掌,她不干了。阿兰想起来,之前真真还在大城市打工时,有一次告诉她被扇了一巴掌,阿兰义愤填膺问她那人为啥扇她,真真却说不清楚。
阿兰大哥带真真去了医院,真真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阿兰大哥就拿了药带真真回家疗养。
巨额的医药费,病情时好时坏的真真,矛盾重重的家庭,压得阿兰大哥大嫂喘不过气来。他们四处托人说媒,想着赖好找一户人家把真真嫁出去。
村里人给真真介绍了一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家境贫困,长相寒碜,个子矮小,但是对真真有求必应。真真在县城租了房子住闲,小伙子就给她交房租。有一次真真看到小伙子跟房东老太太有说有笑,就“啪”地甩了他一巴掌,大发脾气说他们有一腿。闹得次数多了,小伙子就骑着自行车把真真送回来了。
真真回到家没几天,又出去找了个工作上班了,还谈了一个男朋友,买了钻石项链还有几身漂亮衣服。等真真男朋友来家里时,阿兰大哥大嫂就把真真的情况试探着告诉了小伙子,小伙子听了一愣,说:“那你们把钱退给我吧,我一共花了两万七。”
小伙子走后,阿兰大哥大嫂跟真真对账,确实两万七,只好出去借钱还账。
“真真从大城市回老家的第二个月,还给我打电话让帮她交房租,我当时手里只有几百元,全给她交了房租···她东西还在那房里呢。”阿兰插嘴道。
“你大哥早都拉回来了。”父亲说,“后来你大哥又给真真找了几家人,最后总算有一家不嫌真真有病,娶了过去,跟宝贝一样疼着。”
“我怎么不知道?”阿兰吃惊道。
“你大哥给你打电话,没打通就没再打了。还过来给我说了。”
“我有段时间手机丢了。”阿兰想起来,在手机丢之前,给大哥打电话让他转告真真,几百元房租已经给她交过了,当时大哥说:“我也没钱给她还,就当你上辈子欠她的吧。”阿兰当时也不是为了要那个钱,就是看看真真啥时候来,毕竟她回去后一直没和她这个当姑的联系。
没想到,再得到真真的信息,却是这样。
2、回到童真的真真
过了几天,阿兰听说真真回来了。母亲说:“你想她了就去看看,再等都又走了,我跟你爹都见不到她,你一个当姑的还想等她过来看你?”
之前无数次,不都是阿兰去看她吗?阿兰啥时候也没有奢望过真真会过来看她。真真不恨她就万幸了。
正想着呢,有人叫“小姑”。听到熟悉的声音,阿兰赶忙往外跑。果真是真真来了,身边跟着一个个头不高的小伙子,手里提着礼物。
“小姑,你啥时回来了?”真真满脸惊喜。小伙子跟着喊“小姑”。
“前几天刚回来。”阿兰细细端详着真真。
真真一脸的柔和,恍惚间阿兰好像又看到了小时候的真真,坐在阿兰脚边等着她写完作业一起玩,有时候等着等着就睡着了。
“”奶,你腰还疼不疼?爷,你哩?”真真嘘寒问暖。小伙子放下礼物,坐下来看着真真。
“你药还吃着哩?可得提前问问医生。”母亲问真真。
“没事,奶,医生都给我交待过了,等怀孕后我再去看看。”真真说道。
小伙子一脸幸福:“奶,爷,小姑,俺们都问过医生了,药都调过了,不影响。”
这好像才是曾经的真真,又好像不是。阿兰觉得一切都那么不真实。
阿兰回到大城市后,时不时给真真发个信息,真真回复:小姑,我还行,就这样过吧。
后来,阿兰听父母说,真真生了个儿子。再后来,听说那个孩子被发现先天就有小脑发育不良的症状。阿兰跟真真联系,委婉地问起来,真真回复说:医生说有治愈的先例,花多少钱都要给孩子看,走一步说一步吧,好坏不想那么多。
再后来,阿兰回老家,真真带着儿子、丈夫过来看望爷奶还有阿兰。
那孩子活泼可爱,聪明伶俐,一如真真小时候。真真满脸幸福地看着孩子,她的丈夫满脸幸福地看着她和孩子。离开时,那男人拿着东西跑前跑后,照顾着真真母子俩。
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演说家、作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和影视编剧兼制片人克雷格·巴克合著了《原生家庭》一书,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一辈子都在努力治愈。
真真那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父亲,不但对手足、父母不讲亲情,对自己孩子也冷酷无情,自私到极点的他们,对至亲之人只有算计和怨恨,亲情在他们眼里不值一提。从小他们给真真灌输的也是这样的价值观,导致真真淡漠亲情,对亲人的付出不但不珍惜还充满怨恨。
当真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后,毫无意外地生活不幸福。到社会上,也难以很好地生存。最后走投无路的真真回到父母身边,如果家在那个时候能给她以宽容和接纳,她心理的伤痛也许会逐渐减弱乃至愈合。可是,那样的原生家庭,除了撕扯大她的创伤、加速她的精神走入异常,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原生家庭》中说,最能轻易把人击败打垮的,往往不是社会、不是职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所谓避风港的家。
真真从众人追捧的大美女到人人嫌弃的精神病,无疑原生家庭是最大的根源。
好在,她最终遇到生命中的良人,给予了她无尽的包容和无条件的深爱,最终她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原生家庭》中有这么一段话:“当有人爱你时,你会感到被接受、关怀、珍惜和尊重。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静。”
而这,无疑是真真最好的解药。
真真一定会幸福下去,并让自己的孩子幸福下去。
因为,“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环时,也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后的子子孙孙送上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你是在塑造未来。”(《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