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最新的一期节目谈到了“终身职业规划”。文章用两个歌唱家,帕瓦罗蒂和多明戈,的故事讲了职业规划的问题。文章最后讲到,不管帕瓦罗蒂和多明戈,他们的职业规划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把职业生涯的终点设置在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活到老,干到老。文章给出的忠告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观念——终身职业观。
维基百科对于“职业”的解释如下:
职业(英语:job),是一种日常性的规律劳动,其目的在于换取劳动所得(也就是薪资),亦象征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名誉等等。职场上的专门行业,是对劳动的分类。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西方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通常指具有一定专长的社会性工作。划分的方式很多,也没有定势,通常以所从事的产业或行业为主,并结合工作特点混合使用。职业在英语中对应于profession或occupation,作为术语概念有差异。
简单地说,职业就是一种劳动,目的是为了换取劳动所得。
做终身职业规划,难道是让我们做终身劳动者吗?当然不是。原因如下:
一、没有人愿意主观上劳动到老。很多人努力工作,不管是自主创业还是替人打工,目的就是为了早日实现财富自由,过上“退休生活”。新东方有个老师就说,他的目标是在30岁前退休,然后周游全世界。李笑来对“个人财富自由”的定义是,我们不需要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每个人都希望缩短劳动时间,把时间花在自己爱好做的事情上。有了这个主观愿望,只要付出努力,没有人会劳动到死的。
二、科技进步客观上不需要任何人劳动到老。大部分国家都有法定退休年龄,而且退休年龄越来越早,原因就是机器取代了人类的大部分工作,效率提高了,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人。在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到1%,但是他们的产出足够养活全美国人,还能出口。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你想继续劳动可能也不行了。
与其做终身职业规划,不如把人生分成两个阶段:退休前的职业规划和之后的退休规划,统称人生规划。
讨论职业规划的文章太多了,我就想谈谈退休规划的问题。我爸今年66,已经退休好几年了。退休后的生活极其无聊,每天不是买菜做饭就是看电视,其实这也是大部分退休者的生活。我们这一代人,健康活到80岁以上应该没什么问题。按照60岁退休,那可是整整20年的生活啊!20年就相当于出生到大学毕业,可这“最后”的20年的生活质量,如果不好好规划,可能会非常糟糕。在退休前,甚至更早就做好退休规划非常重要。
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规划:锻炼身体、培养兴趣、和心理健康。规划好这三个方面并不是说,退休前规划,退休后开始做。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从“微习惯”入手),慢慢培养个人兴趣(比如,种花、书法、阅读等),通过学习保持或者改善心理(心理健康可能是长寿秘诀),这些都需要在退休前都开始规划和动手做的。真到了退休再开始想这些问题,很有可能落入“等死”的状态。
回顾一下自己对于上面三方面的规划,只能说刚刚开始。我也锻炼,但没有达到坚持锻炼的习惯。现在我保持每天锻炼一次,哪怕只是做一个俯卧撑。我开始阅读,半年不到已经读了15本书,而且一半是英文书(在此之前,我从没有阅读过英文书)。我有意识的选择读一些心理学的书,理解情绪控制,改善人际关系。
人生的前20年在学习,中间40年在工作,最后20年的退休生活。用前20年规划中间的40年,相当于成熟中的你指导成熟的你,这个很难,需要我们不断做调整。而用前60年来规划最后的20年并不难,毕竟时间充裕、目标单一。
如果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对最后20年归类,它属于非常重要但很不紧急。所以,只要开始做,就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