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晚风裹着桂子的冷香,漫过青砖院墙时,木格窗里便漏进几缕月光。案头的白瓷盘里,躺着两枚月饼,轻轻一碰,碎屑便簌簌落在垫纸上,是按老方子做的豆沙馅,豆沙要煮到用指尖一捻便化,再拌上少许桂花蜜,甜得清润,不似市售的那般齁人。
我忽想起儿时的中秋,也是这样的夜晚,祖父会在院里的老树上挂一盏纸灯笼。祖父说:“月亮里的桂树有五百丈高,吴刚砍了千年也没砍断,就像人心里的念想,越久越沉。”那时不懂什么是念想,后来离了家,中秋便常是在异乡的窗前度过。有一年清辉洒在冰冷的玻璃幕墙上,竟有了几分温柔的暖意。一瞬间,眼眶发热——原来无论走多远,总有一束月光,会从故乡的方向照来,把细碎的牵挂,都酿成心底的甜。
古人说的“月是故乡明”。不是他乡的月亮不够圆,而是故乡的月光里,藏着母亲煮豆沙的炊烟,月光,是跨越山海的邮差,把思念妥帖地送到彼此眼前;也是心底的锚,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抬头望见它,便知有人在远方,与你共守这一场人间的圆满。
暮色四合时,檐角的风先染了秋意,将桂香揉碎了撒在巷口街边。人们的竹篮里码着刚买的月饼,莲蓉馅的油光透亮,五仁馅的裹着饱满的果仁,孩子们追着天边渐圆的月亮跑。
抬头望时,那轮圆月总带着几分温柔的执拗。
其实中秋的意义从不在月亮多圆,而在与重要的人共享此刻的圆满。是围坐桌前分食一块月饼的甜,是听长辈讲嫦娥奔月的旧故事,是哪怕相隔千里,抬头望见同一轮明月时,心底涌起的那句“原来你也在看”。月色无边,人间有情,这便是中秋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