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天,本人与14万多位读者一起,通过视频直播或在湖南图书馆现场,聆听了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柳肃应该馆特邀所作的以《书院与学宫——湖南古代的文教建筑与文化教育》为题的讲座。这是2022年中部六省(湘鄂赣皖晋豫)公共图书馆联盟讲座(湖南站)的首场讲座。
柳教授结合大量的主要图片、文字资料,分享了中国古代的文教建筑、湖南古代文教发展的历史阶段、文化教育对湖南近代历史的影响等三个重要方面,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官办的学宫和民办的书院各自的特点,以及在湖南的发展情况、对湖南历史的影响,在分析和论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呼吁社会各界要保护好历史遗存的老建筑,要传承、弘扬和发展好中国传统文化。
下面内容是笔者根据柳肃教授讲座视频记录整理的:
今天要讲的这个题目,就是一个跟文化教育有关的,结合我自己的古建筑专业,讲书院与学宫,这是中国古代的文教建筑。这是两个类型,表达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总的来说都与中国古代的文教有关。
今天要讲的,一个是古代的文教建筑,书院和学宫各自有什么特点,再一个结合我们湖南本地的书院和学宫,讲讲湖南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首先第一个问题,讲中国古代的文教建筑。
什么是文教建筑呢?它不只是和教育,还和文化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这里不可能追溯到中国古代去讲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的教育有一个特征,是两条线或者说是两条腿同时走路。一个是官学,一个是私学,又叫官办和民办这么两条线。
官办的学校,就是政府办的学校,都叫学宫。学宫是分等级的,就像我们今天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中央的国子监,只有一个,下来有府学、州学、县学。
书院是民办的学校,民办的学校都叫书院。民办的学校是官助民办,所谓官助民办就是由政府出钱,由民间来操办。
所有的学宫都是政府办的。学宫承担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科举考试。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全世界都是很著名的。科举考试就由学宫来操办。书院是没有科举考试的权利的,科举考试都是政府组织举办的,由县里考到州里,州里考到府里,府里考到国家,最后要考到皇帝面前去,皇帝要点状元,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就是学宫这条线。
民办的书院这条线相对比较自由,但是书院的学习,最后还是为了科举。民办的书院相对比较自由。像岳麓书院往往都是请一些大学者来讲,讲学的内容不一定是围绕科举考试的内容,有的纯粹是学术研究。
民办的书院有两个层次,一层是低层次的,启蒙教育,中小学一样,叫蒙学;还有一层就是高层次的,研究型的,类似于今天的大学和研究院。岳麓书院就是高层次的。
古代的学校还有一个礼制上的规定。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以礼治国,从周代开始制定的礼仪制度,到后来孔子一直推行的儒家思想,推崇的就是礼制。礼制中有一个规定,要祭奠先圣先师,什么意思呢?孔子创立了儒家,后来从汉代开始,以儒家为尊,国家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国家规定,学校学的必须是儒家,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时开始,儒家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被尊为人文之祖,形成了一个制度,凡学必祭奠先圣先师,所有的地方,所有的学校都要祭奠孔子。
我初步调查了,在全国各地,今天至少还有400座以上的文庙。所谓文庙就是祭奠孔子的地方,也就是说,每个书院都要祭奠孔子。学宫和书院祭孔子的方式又不一样。学宫有独立的文庙,独立的文庙就是后面一条单独的中轴线,可以看到一组完整的建筑,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文庙。学宫必有一座完整的文庙。
书院也要祭孔子。书院祭孔子是用的什么方法呢?各书院中间有一座完整的殿堂。祭孔子就行了,没有规定你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文庙。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就是,岳麓书院有一个完整的文庙,它的地位特别高。从宋代开始,历朝历代都由皇帝所封,所以,虽然是民办的书院,却有着官办的性质。所以它有一个独立的文庙,这是其它所有的书院都没有的。
像四大书院之一的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等等,都没有独立的文庙。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的礼圣殿,你看上面的“万世师表”四个字,全中国的文庙中的“万世师表”都是同一块匾,都是康熙皇帝题的字,因为当年康熙皇帝在山东曲阜祭祀孔子的时候,题写了这个“万世师表”后,亲自向全国颁布,规定祭孔子的地方全部都要用这块匾。
你在北京的文庙看到的,或到西安的文庙看到的,全都一样。这就是江西白鹿洞书院的礼圣殿,用于祭孔子。大家看到的这个是河南嵩阳书院,书院中间有一个殿堂,用来祭奠孔子,一般的民办书院都是这样的。只有官办的学宫才有一个独立的文庙。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岳麓书院,它有一个独立的文庙。在那一边有一片黄房子的地方,整个一条轴线,就是一个文庙。另一边白墙灰瓦的一片就是书院。所以,所有的学宫都有一个完整的文庙。我们今天在全国各地可以看到,至少有400座以上的学宫,各地都有,湖南古代保存下来的还有十几个,都是官办的学宫,我们看到完整的文庙,都是官办的学宫。
书院里面只有一座殿堂祭孔子,但是岳麓书院有一个独立的文庙,岳麓书院的地位很特别,整个一条完整的轴线就是一座独立的文庙。这种独立文庙的规制,是皇家建筑的规制。它是红墙黄瓦,跟北京的宫殿一样,故宫、天安门都是红墙黄瓦,那是皇家建筑。
中国古代的建筑是有等级的,这里几句话说不清楚。只有皇帝的建筑才能用黄色琉璃瓦。但是,全国各地的文庙全部都是红墙黄瓦。祭孔子的建筑等同于皇家建筑,这是古代制度规定的,孔子本身就是皇家推崇的,历朝历代都要封孔子一个王,孔子的直系后代都叫做衍圣公,相当于今天的部委官员这样一个地位,孔子的长子长孙长曾孙,国家都要封的,就是一个特别的关系。所以,祭孔子的文庙建筑都是皇家建筑,这是古代规定的。
对于岳麓书院,我参与修了30多年了,我们建筑学院的老师有时候也问我,说柳老师,你修那个书院,怎么与文庙是不同的风格?一边是红墙黄瓦,一边是白墙灰瓦,这是不同的风格,而且必须不同,不是我给它修得不同,而是制度规定必须不同。文庙是皇家建筑,书院是民间建筑,就是这个差别,必须有这个差别,而且在中国古代建筑的位置上是有规定的,左庙右学,以左为尊,左边的地位高。
这里我要给大家说一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左右,不是我们对着它看左右,比方说皇帝坐在宝座上面,如现在我坐在这里对着你们,我的左右,古代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的,书院里那个讲堂上面,它的左右就像我现在的左右。
办学就要祭孔子,但是官办的学宫和民办的书院,其祭孔子的方法、制度,规定是不一样的。祭孔子的文庙就是一条专门的轴线,这种制度也是很明确的,文庙建筑的规制是国家规定的,全国的文庙都统一。那条轴线上面,前面是一个照壁,从两边进,两边就是一个牌楼,东边是“德配天地”,西边是“道冠古今”,也是一门一路。里面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叫泮池,泮池的后面是棂星门,棂星门的后面是大成门,大成门、大成殿就是文庙的核心,到最里面,最后还有崇圣祠。
这种建筑的位置和名称,都是全国统一的。这个就是一个一般文庙的平面图,前面,正前方都是一个照壁,就是不能够正面进门,这个照壁叫做万仞宫墙。左边右边各有一座牌楼。
左边是“德配天地”,右边是“道冠古今”,往后是半圆形的泮池,后面是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最后还有一个庭院叫崇圣祠。崇圣祠就是祭孔子的父母,这一点很特别,中国人讲究孝道,大成门里面的崇圣祠,又叫启圣祠,都是祭孔子的父母或孔子的上面五代先祖,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远祖父,这是全国统一的建筑方式。
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些实例。这个是岳麓书院文庙的照壁,那一边就是白墙灰瓦,就是书院,这个场景大家都看得到的。这就是文庙的照壁,万仞宫墙。
长沙城里古代有三座文庙,除了岳麓书院文庙以外,还有长沙府学文庙,一个是长沙县学,还有一个善化县学,长沙县、望城县,现在望城变成区了,过去是长沙县、善化县,还有一个长沙府,那就是湖南省。长沙的府学文庙就是今天的西文庙坪,剩下一座牌楼,就是“道冠古今”,所以我在修那座牌楼时不准挪动它的位置,长沙府学西边的牌楼,当时的位置就定在这里了。东边的“德配天地”没有了。根据牌楼的位置就可以确定中轴线的位置,你要是一挪动就完了,这是后代说到文物保护上的问题。
再继续看,这是天津文庙,两座文庙并列,照壁也是两座,以后我们去看天津文庙就会知道的。
这个是台北孔庙,把“万仞宫墙”4个字做在照壁上。山东曲阜的做了,山西平遥文庙也做了。为什么叫万仞宫墙呢?仞,是古代的一个衡量尺度,一仞等于七尺,万仞当然很高。万仞宫墙有一个来历,讲的是孔子有一位著名的学生叫子贡,大家称赞他学问多么高深,人品多么高尚,子贡只有一个解释,说就好比我们家的宫墙只有肩膀这么高,我的这点东西你们都看见了,而我的老师孔子比我高数仞,你们不进入里面,那里面到底有多好你们看不到,意思就是你们不要称赞我,我的老师才能够称得上真正的学问高深、人品高尚。
后来人们把孔子家的宫墙高数仞,说成是高万仞。(汉代以前,这个“宫”字是住宅的意思,不是皇宫,宫墙就是住宅的围墙)所以就做了万仞宫墙,做了夸张,形容孔子学问之高深、人品之高尚。全国各地统一做成万仞宫墙,两边即是牌楼。这就是岳麓书院文庙的“德配天地”。湖南的文庙都是这个样子。
这个是天津文庙的“道冠古今”,并列两座照壁,地位很清楚,府文庙在左边,县文庙在右边,以左为尊。
文庙建筑中最独特的是泮池——一个半圆形的水池,是所有的文庙中必有的。泮池起源于古代的学校制度,古代天子讲学的地方叫“辟雍”,辟雍是一个圆形水池环绕着的中间的一座方形殿堂。今天唯一能看到的一座辟雍是北京国子监,天子之学四周环水,诸侯之学半水,意即“泮宫之池”,半水环绕,这就是“泮池”。
今天我们没有看到,是因为没有保留下来,比方说历史上记载岳麓书院的文庙是有泮池的。它肯定埋在书院地底下的某个地方,我们当年修的时候也考虑过,想让考古队挖掘一下,后来想不要大动干戈,也就算了。湖南保留下来的十几个文庙中,还有湘阴文庙、永州文庙、醴县文庙、岳阳文庙等,都还有一个泮池,就是半圆形的水池。
为什么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有一个来历。皇帝讲学的地方叫做辟雍,也就是国子监,半圆形的水池,四方形的殿堂在水中央,四周由一个环形的水池环绕着,这就叫辟雍,就是皇帝讲学的地方。今天考古发现最早的是汉代长安南郊的一个辟雍,考古发掘了,确实有一个圆形的水池。中间一个方形的殿堂。今天我们还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辟雍,就是北京国子监。如图就是北京国子监。
皇帝讲学的地方叫辟雍,地方诸侯大臣讲学的地方等级要低些,就不能用圆形水池,就要用半圆形的水池,所以古代诸侯之学叫“泮宫”,地位要低一些,古代天子之学叫辟雍。半圆形水池很大,很占地方,慢慢就缩小,做半圆形的水池放在前面,就变成一种象征了。所以,今天的文庙里面有一个泮池。
这个来历是有准确的含义的,皇帝讲学的地方为什么是一个方形的殿堂,四周要有圆形的水池环绕呢?因为《礼记》中解释辟雍:“辟者象璧,圆法天,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所以,辟雍不是我们今天才看到的这个样子,古代以来一直就这样。
即使是皇帝讲学的地方,还是左庙右学,北京孔庙的地位比国子监的地位还要高。前面我们看岳麓书院是左庙右学,国子监也是左庙右学,这是古代的礼仪制度规定的。
现在看到的是湖南的涟源文庙,前面一个半圆形的水池;这个是湘阴的文庙,泮池是半圆形,好多的泮池上面加了一座桥,就是所谓的状元桥。
有时候导游带着游客去文庙浏览的时候,就会津津乐道地讲状元桥,怎么样中了状元才有权利从这个桥上经过,等等,其实那都是编的故事,有真正含义的是这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地方官学的象征。皇帝文届前的水池圆形的,地方官学前面的水池是半圆形的。
这个是浏阳文庙的大成殿,上面有两座亭子叫午亭,是祭孔的时候用于表演的地方。顶上的屋脊两头往上翘,是青花瓷烧的,这个很特别。
这是湘阴文庙的大成殿,祭孔的时候要有塑像。中国古代文庙里面祭孔子,都要塑两类像,一类是帝王像,一类是学者像。
为什么要做帝王像呢?山东曲阜的孔庙有帝王像,浏阳文庙等很多地方的文庙里都塑帝王像。从汉代开始,历朝历代都要封孔子为一个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代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给孔子加封,这是最著名的一次。后来,大家都把孔子庙称为文宣王庙,简称文庙。文庙就是这么来的。
历朝历代给孔子封一个王,把孔子的像做成帝王像并没有错。很多地方做的孔子像就是帝王像。岳麓书院把孔子做成一个学者的像。岳麓书院的院长朱汉民是我的老朋友。他问我,这里还是要做一个像啊,岳麓书院里面我们就不做塑造像了,画像简单一点,他就问我做个什么像呢,我想我还是希望把孔子做成一个布衣的像,我不希望做成一个帝王的像。朱汉民院长同意我的观点。做成过后,这个上方做成“万世师表”,就是康熙皇帝题写的那几个字。
北京的孔庙里面既不做帝王像,也不做学者像,只做了一个牌位,没有像。这个牌位是在北京,国家的首都嘛,整个国家推崇,肯定要做帝王像,但是天下没有二王,皇帝就在北京,这里也做一个帝王像,不太好。这是北京孔庙里面做的牌位。
在祭孔子的大成殿里,两旁还有厢房,一般地方的文庙里都有乡贤祠。一侧做的是乡贤祠,另一侧做的是名宦祠。还有陪祀,中国古代祭祀孔子的时候,都要有陪祀,与孔子一起。祭祀的时候一般都有四配,大成殿里面塑的人物,是孔子的学生,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里面是杰出的代表,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颜回,一个是曾参。第三个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是曾参的学生,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第四位是孟子,孟子又是子思的学生。这四个人物,都有陪祀,最重要的陪祀都在孔子的肖像两边,几乎所有的文庙里面都有他们四位,有的是塑像,有的是画像,都有配上。
四配下面又有十二哲,十二个著名的人物,都是孔子的著名的弟子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十二哲下面还有七十二贤。所以说,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其中最重要的是四配十二哲七十二贤,最后是弟子三千。这个是说的一般文庙。
地方文庙,还要祭祀当地的著名人物,也就是乡贤,包括学者,还有名宦,就是对地方作出过很多贡献的地方官员。所以,地方文庙前面都有乡贤祠和名宦祠,如图就是山西文庙的名宦祠。
前面说的祭祀孔子的正式建筑就是文庙建筑。书院不一样,就是中间有一个殿堂,除了岳麓书院是一个特例外,其它的书院,包括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等都只有一座殿堂祭孔子,书院的建筑又有其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根据书院的四大功能来决定的,哪四大功能呢?一个是讲学,一个是祭祀,一个是藏书,一个是游憩。
讲学,这个好理解,书院都要有讲堂。祭祀是书院的一个重要功能,因为在古代,儒家教育中,祭祀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祭祀先辈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后人的教育。岳麓书院里面有一个著名的学规,一是时常省望父母,二是初一十五就要拜圣贤,祭拜圣贤是一种教育,启发后人每天到圣贤这里来祭拜他,理解圣贤的思想,学习圣贤的人格,等等,这就是教育的一类。所以,书院是一定有祭祀的。祭祀的内容,一个是祭孔子,一个是祭书院内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还有就是藏书,还有的是游憩,包括住宿和游览。有的大型书院还刻书和印书,自己刻雕版印书。当然小的书院没有这个。
我来举几个例子。
这就是岳麓书院的讲堂,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一个很开阔的所在。书院的讲堂,建筑形式比较自由,都没有门窗,是开敞的。我们把这种建筑叫做轩,轩就是朝着庭院的一面全开敞。书院的办学不是固定的,不是我们今天这种一个班30-40人排排座。书院的讲堂就是面对三五个人也讲,面对三五十人也讲,更多的人时也讲,只是场地往庭院延伸了。
所以,书院的讲堂是自由的办学。岳麓书院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是宋代著名的朱张会讲,两位大哲学家在这里讲,两三百人听讲。所以现在讲堂摆两把椅子,就是纪念朱张会讲,会者云集,那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盛会。当时全国各地的人跑来听讲,究竟有多少人不知道,没有记载,只是有一个说法:“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就是岳麓书院有一个茅草坪,围在一个水池中间,那个水池叫饮马池,就是说远来的马要喝水,一下子把池水都喝干了,你想想有多少马。那就说明有很多人来这里听讲。
今天还有一些导游带着游客在那里讲,为什么摆两把椅子呢,说是一把椅子上老师念书,另一把椅子上老师在解说,这是胡说八道了。我们如果有相关知识,就不会听导游乱说。
这是平江的天岳书院,最核心的那个建筑就是讲堂。这个是岳麓书院文庙的大成殿,祭祀孔子。书院的祭祀除了有孔子以外,还要有各种专祠纪念这个书院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比如岳麓书院就有六个专祠,最远那个叫濂溪祠,纪念宋明理学创始人周濂溪(周敦颐);接着是四箴亭,纪念二程即程颢、程颐,他们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六个专祠纪念著名的学者、在岳麓书院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除了祭祀孔子,还要祭祀这些人物。祭圣贤,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
这是岳麓书院的藏书楼。古代的书院,越好的书院藏书越多,自己还刻书印书,这不是一般的书院可以做到的。藏书是书院的一大功能。
这个是茶陵县洣江书院的藏书楼。书院的多少就象征一个地方的教育发达程度。茶陵有多么偏远,在湘南,从长沙坐车过去要4个小时。但是在茶陵县,我在觅江书院作调查的时候才知道,茶陵全县过去有30多个书院,历史上出了几十个进士,所以茶陵过去的教育该有多么发达。今天他们做了一个进士碑廊,茶陵县里出过的进士,他们的诗文都刻在碑上面。近代还出了像谭延闿这样的人物,中国文学史上居然出现过一个茶陵诗派,可见那么偏远的小茶陵,教育有多么发达。我在这个书院了解后才知道,原来在民国的时候,湖南省的重点中学第一就在长沙,第二就在茶陵,省立第二重点中学就在茶陵。
所以,书院是一个地方重不重视教育,经济文化是否发达的一个基本标志。可是,茶陵古代的30多个书院被毁得片甲不留,一片瓦都没有了,想起来觉得可惜。当地请我去帮它恢复一座,好在茶陵一中里面还留了一块地,就在那里恢复了茶陵历史上最著名的洣江书院。今天大家可以看到,整个重建起来了。
书院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一个方面。刚才讲了,书院有讲学、祭祀、藏书、游憩四大功能。中国古代的书院,学生们在那里都是读书,所有的书院都有斋舍。
这就是岳麓书院的半学斋,有个教学斋,其它的书院都有这些场所。这个就是东山书院,当年毛润之小时候就在这里上小学,当时书院的斋舍都是成排的。
这是炎陵县的洣泉书院,它的斋舍都是这种成排的宿舍,是古代书院学生住宿的地方。
再说游憩,古代的书院要游,要有好的风景,要能游览,首先一个书院的选址就要选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当然也有少数是在城里面,多数是选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比方说四大书院,岳麓书院选在长沙岳麓山下,白鹿洞书院选在江西庐山脚下,嵩阳书院选在河南登封县中岳嵩山脚下,应天书院选在商丘古城南湖畔,都是选在风景优美的地方。
光选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还不够,还要经营书院周围的景色。岳麓书院周边有八景,什么桃坞烘霞、竹林东翠、桐荫别径等等。那些景点都是人工做出来的,做了人工景点,还要在书院里面做园林。这是岳麓书院内的园林,1991-1992年代恢复起来的,原来全部被毁掉了,但是历史记载是有的。
书院既要选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又要在周围做景色,还要在书院里面做园林,那是不是在这里读书就是来游山玩水呢?在某种意义上,我要说没错,游山玩水本身就是教育,什么教育啊,审美的教育。这恰好是我们今天的教育缺少的地方。今天的教育缺少了审美教育,我老婆是中学数学老师,她都觉得不对。我们的中小学一到要考试了,学校就把音乐、美术之类的课砍掉,还要砍掉体育,这是要不得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死背书本,说得不好听是没用的。书院的教学,很多时候就是老师领着学生到处游逛,在山林之间,在优美的园林里面游逛,老师就跟您聊天地,聊社会,聊学问,聊人生,什么都聊,这中间就是对人的一种熏陶,就是对人的心灵的一种陶冶,让您的心灵净化、升华。所以,为什么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这么多的人才出来啊,如近代的大哲学家王夫之,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第一个搞改革开放的曾国藩,湘军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到黄兴、蔡锷,谭嗣同、唐才常,再到国民党、共产党一批杰出人才,一部湖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而这些人物大多都出在岳麓书院,为什么?是死读书读出来的吗?不是,他们是熏陶出来的,是陶冶出来的,我们今天就缺少了这个。
我在很多学校里面讲,在书院里面讲之后,有一次一个中学校长说他以后再也不砍音乐美术课、不砍体育课了。关于钱学森之问,大家可能听说过,听说大科学家病危了,国家领导人到病房去看他,他提了一个问题,说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没有培养出真正的创造性人才,要说考试,全世界的学生都考不过中国的学生,因为中国学生很会背,死背,我们的教育就是背。
去年不是有一个笑话,说一帮中国学生代表美国参加奥赛,说明中国人很会考试,会背,但是最后真正的创造呢,我们今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手中拿的,有几个是我们中国人原创的呢?为什么到了最后我们不行了,考试的时候我们那么厉害,原因就是缺少创造力。
所以钱学森问的问题,国家领导人回答不出来,其实问教育部长,教育部长也回答不出来。要是我来回答,可以回答其中一部分,我觉得我们缺少了审美教育,为什么?你别小看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培养人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哪来的创造力?我们只会死背书本,背公式,考试我们永远考到最前面,但是我们的创造力呢?古人不是学的自然科学,他们的人格、素质,那是永远高于我们今天的学生的素质的。
岳麓书院培养出这么多的名人,是读死书读出来的吗?不是的!所以说,这种审美的环境,这种审美的熏陶,不是我们眼睛看得到的那个分数,这种对人的情操的陶冶,对人的精神的升华,是看不见的东西。古代的书院做得好,书院都要选择这种美的地方,还要经营这么美的环境。
第二个,我就讲一下湖南古代文教发展的历史阶段
平时人们一说到湖南文化,就以为说的是湖湘文化,其实不对,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能简单地用湖湘文化来概括湖南文化。
湖南的文化分三个阶段,早期的一个阶段是楚文化,不是湖湘文化。楚文化从先秦可能一直延续到魏晋的时候,到汉代仍然是楚文化,马王堆就是典型的楚文化。马王堆是汉代的,楚国已经没有了,秦统一了,这个不多说。到了唐代,湖南已经变成比较落后的地方了,包括杜甫在湘江一带流浪,衡阳、株洲、长沙、岳阳、洞庭湖,穷困潦倒,甚至差不多都快饿死了。
长沙建杜甫江阁,我个人表示了反对意见,政府建那么宏伟的杜甫江阁,实际会误导历史,杜甫在长沙穷困潦倒,甚至差不多都快饿死了。他在湘江边上,他的朋友请他到江边上的某个小酒楼喝点小酒,吃点饭,那就是杜甫江阁。就是河边上的一栋小楼里面,别人请杜甫吃一顿饭。今天建这么一栋雄伟的杜甫江阁,别人还以为杜甫在长沙做大官,那么风光,这就误导历史了。这是题外话。
唐代的时候,湖南是落后的地方。包括枊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官,湖南如果发达,他会被贬到这里来吗?宋代开始,湖南大发展,北方已经沦陷了。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跟中原农耕民族争夺生存空间,春秋的时候就开始了,北方的诸侯国在边界上建城墙,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春秋时代的北方,一段一段的城墙把它连成一个整体,就形成了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5000公里。在那以前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后来汉武帝派霍去病、卫青率兵去打匈奴。
到后来,魏晋南北朝,再到后来五胡乱华、唐代安史之乱,宋代,辽、金、西夏,再到后来,北方兴起强大的草原民族——蒙古族建立元朝。再就是明清两朝。总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压迫中原,到了宋代,是最厉害的时候,达到一个高峰。所以宋朝的江山,北方基本就丢掉了。中原的汉族一批批的被压着南下,宋朝的汉人大量移居到南方,湖南这个地方也就发展起来了,包括经济和文教都发展起来了。
所以,那个时候,经济上,我们说“湖广熟,天下足”,洞庭鱼米乡,这些都是宋以后开始的,宋以前没有。
再说文化。中原的汉族全部往南边迁,那时候,湖南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书院也多起来了,那时候,湖南的书院数量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第一是江西,然后是浙江、福建、湖南。书院的数量多,就说明文教发达。所以宋代开始,湖南就开始发展起来,经济繁荣了,教育也发达了,包括南岳的宗教也到了这里。
我们知道,中国有五大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到宋朝的时候,中国的五岳丢掉了四岳,四岳全被蒙古族占了,汉人只有南岳,中国的宗教就剩了湖南这个地方,南岳就成了整个中国南方宗教的中心。
南岳大庙,这是我1993年做的保护规划,当时我才知道南岳大庙中央是一条轴线,东边西边各有八个道观、八个佛寺,道教、佛教围绕着中央的南岳圣地,全国五大岳,只有南岳了,这个地方成了整个中国的宗教中心。
宋代这时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甚至宗教中心,全部迁到南方,湖南这个地方就开始大发展,结果是什么呢?理学思想发展起来了,于是,周敦颐,宋明理学的创始人,是湖南人,后来,在理学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湖湘学派,胡宏、胡安国父子,岳麓书院的张轼,这么一批人创立湖湘学派,这才应该说是湖湘文化的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说,湖湘文化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以前没有,不能说是湖湘文化。所以我再一次提醒各位,不能用湖湘文化来概括湖南文化。
湖湘文化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以前应该说是到魏晋以前,都是楚文化,湖湘文化是从宋代正儿八经发展起来的,这就形成了湖湘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到了晋代以后,外来文化进来了,新文化兴起。一个地方的书院文化说明了教育的发展状况。湖南成了中国历史上书院最多的省份之一,这就说明了湖南文教的发达状况。
官学也向这个地方延伸,湖南很多偏远的像湘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县城里面都开始有了官学,学宫,府学,县学,州学。这也说明宋代以后,湖南成了一个文化教育发达之地。一直到清代,湖南为什么出那么多的重要人物,跟这个有直接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是从宋代开始的。湖南创造了这么一个富裕的根基,一直延续到清代出那么多的湖湘人物,影响整个中国,引领中国的潮流。这个基础应该是从宋代开始的,不是清代一下子产生出来的。文化是要慢慢地延续的。
文化的中心已经南移到湖南等地,包括湖南在内的南方一些省份。湖南是一个中心,这个地方出现了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出现了湖湘学派。今天岳麓书院的讲堂上面还能看到乾隆皇帝题的“道南正脉”,南方学派的正宗在这里。岳麓书院那几块匾,大门上那个匾“岳麓书院”是宋真宗题的,“学达性天”那块匾是康熙皇帝题的,岳麓书院是四大书院中规格最高的,也是历来被皇帝器重的。中国的书院大规模兴起也是在宋朝,唐朝有记录的中国的书院只有那么一两个。
唐朝是书院的起源,这个时候,宋朝开始发展起来。四大书院有不同的说法,一开始说四大书院有两个在湖南,一个是岳麓书院,一个是在衡阳的石鼓书院。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前三个,包括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这个是固定的,还有一个,有的说是湖南的衡阳石鼓书院,有的说是河南的嵩阳书院,这个就不去追究了。反正湖南的书院天下无敌,皇帝亲自朱笔签字。湖南最珍贵的就是“学达性天”那块匾,文革没有被破坏掉,被衡阳的一个老师收藏在家里,放在床下,后来又拿出来交给岳麓书院了。这个是宝贝,其它的,如大门上的匾是后来复制的。
这个时候,湖南的思想文化比较发达,湖南的文教事业,尤其是宋明理学形成以后,岳麓书院就这么一直延续办学,其中几次大的战争,像元朝,后来到了明末清初,等等,过程中间几经被毁掉,之后立刻又重建起来。最大的一次毁灭,就是上次说到保护古城墙,元军进攻长沙的时候,岳麓书院的几百书生跑到长沙城里来,参加抵抗,死者无算,多少人不知道,没死的也逃掉了。那次,岳麓书院被烧毁,书院的人死的死,逃的逃,那是岳麓书院的最大一次毁灭,但是,隔不多久,又重建起来,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岳麓书院的办学,一次又一次毁了又办,办了又毁,又毁又办,力量之顽强,所以后来湖南出了这么多的人物,如大哲学家王夫之,在清朝更是一大批,甚至一直影响到现代。
大家知道,思想起源于这里,讲堂上那个“实事求是”,那是清朝后期、民国初期,岳麓书院改为高等学堂,校长叫宾步程,他题写的“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命题,宾步程留学德国,那个时候的学者都是学富五车、文理兼通的,我们今天就缺少这类人。
岳麓书院那块匾“实事求是”是由宾步程所书,他是一个留学德国的人,他当校长,他题写的,这成了岳麓书院的校训。润之先生曾在第一师范读书,就在那里接受了这个思想,讲堂前面那块大石碑刻着这四个字,他在延安抗大题的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就是在这里学的。“整齐严肃”是岳麓书院的校训。他写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际上是曾国藩的行军歌。曾国藩的湘军带着一帮没有文化的农民,怎么办?他就编出这个行军歌,要求军队一路行军一路唱,中间就是不要拿老百姓的东西,不要调戏妇女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实际上,他在这里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就是湖湘文化。这是宋以后真正的湖湘文化。
这是平江的天岳书院,那时候大型的书院很多,天岳书院的规模很大,估计仅次于岳麓书院,现存的书院之中,它的规模是仅次于岳麓书院的。
这是浏阳文华书院,后来润之先生领导的秋收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古代的书院,好多后来都成了革命纪念地。像这个平江天岳书院,后来也是彭元帅领导的平江起义发生的地方。
这个是炎陵县的洣泉书院,茶陵的洣江书院,很偏远的小县城里都有这种比较大的书院,所以那时候,确实是文教发达之地。
这个是在湘西的一个民间的书院里,叫做崇实书院,它的前身就是民间一个老百姓的“吴氏蒙养”,启蒙教育的地方,一个姓吴的当地绅士创办的一个启蒙学校,后来发展为崇实书院。尽管是在这种偏远的地方,湖南的教育都在普及,这为湖南后来的人才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这是湘西的辰溪县的五宝田村,这是我认为湖南最宝贵的古代村落,全村的古建筑没有一栋保存得好,被我发现以后,我就给它限定了,我说这个地方周边不准建任何新建筑,今天它成了一个国家级的传统村落,受到国家级保护。整个村子全部是古建筑,没有一栋新的。我给它规划了一个范围,所以保护得好。里面有一所古代的村里的学校,当地人叫耕读所,耕读传家。这个村里的学校做得非常漂亮,里面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而且它与村里的公共建筑连在一起,这个建筑是一个楼上楼下,楼上是学校,门窗都是雕花的,楼下是村里公用的粮仓,以后大家有机会可以去湘西的辰溪县看一看,网上可以搜得到,国家级的传统村落。说明村里都重视教育,前面就是一个大学校,有庭院围绕着。
第三个问题,我就讲一下文化教育对湖南近代历史的影响
湖湘文化从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发展,掀起了湖南对于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带来了直接结果,就是湖南近代人才群体的兴起。
湖南近代,西洋文化传进来了,这是中国文化大变革的时代,过去没有过,过去几千年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跟中原的农耕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然后1840年西方人从海上打过来了,中国的战争才发生在东边。在这之前的几千年中,中国的战争主要都发生在北边,导致中原大量的汉族大量南迁。
近代西洋文化从海上过来了,伴随着战争,西洋文化也随之而来,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而这个时候,中国人也确实是从内心里认为,西方文化的某些先进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后来就兴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是湖南人搞起来的。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集团的崛起,又是以湖湘文化为基础的,它的思想文化就是这样来的。
有人说湘军是天下第一支最奇特的军队,它是一帮文人、知识分子带着一群农民,这样一群人组成了一支军队,最后居然打遍天下无敌手,全中国、全世界的历史上都没有过这样一支军队,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没有一个是学过军事的,没有一个是骑在马上打仗的,全是一帮文人,曾国藩、左宗棠可以算是思想家吧,胡林翼是一个文学家,彭玉麟是一个诗人、画家,这么一帮文人带着一群没文化的农民,最后打出一支湘军出来!
曾国藩当时面对一帮农民,怎么办呢?他编了一首行军歌,一路走一路唱,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是从那儿学来的。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文人治兵的语录成了共产党、国民党的军事教科书。国民党把这本书一直带着,打仗时都带着,共产党八路军在延安出版曾胡治兵语录,文化形成和带出这么一帮人,最后就产生了这样的影响,包括曾国藩打太平天国,清朝八旗绿营已经拿太平天国没办法了,就是曾国藩的湘军把它打下来的。
曾国藩在带领湘军去打太平天国时,誓师、发表演说,它是以保卫传统文化为名义,在《讨粤匪檄》中说,太平天国是“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说太平天国是西方基督教那种妖魔化、像邪教的东西,致使中国传统文化扫地荡尽,长期受理学思想熏陶、具有强烈的卫道精神的湖南人起来响应,一种强烈的卫道精神,我要保卫我们的传统准则,保卫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出于这么一种目的去的,所以后来所向无敌,这么厉害,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
从岳麓书院出来的魏源,第一个睁眼看世界,写出《海国图志》;曾国藩第一个提出要学习西方,开工厂、开矿山,要派幼童出国留学,曾国藩开始搞洋务运动,后来又是戊戌变法,又是辛亥革命,再有国民党,再有共产党,等等。一帮湖南人就是在这种文化思想影响之下,他们受着传统的理学、湖湘文化的影响,又在西方的新学引进来后,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于是湖南就出现了这么一帮特殊的人才。
以前,湖南人是特别保守的,后来到湖南,一下子变成最开放的,主动学习吸收西洋文化。中间有一个更开放的湖南人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个外交家,是清朝政府第一个派驻国外的大使,住了几年,他真正看到了很多好东西,提出来“不能师夷长技以制夷”,不能够只学科学技术,要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学习西方,这样一来,就算湖南人再优秀,都不能接受了。左宗棠退休后乘船回家,到了长沙,长沙人不准他上岸,骂他是汉奸。他的思想太过于超前了,连湖南人都不能接受。这当中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但是,湖南人还是一群追求先进的人物。
湖南一开始最保守,甚至是最顽固的这么一个地方,突然之间变成了最先进的地方。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魏源就是湖南人,第一个办洋务的曾国藩又是湖南人,再到后面更多,第一个外交家郭嵩焘又是湖南人。洋务运动之后,各种思潮、各种运动首先都从湖南开始。
随便举几个例子,开眼看世界也好,搞洋务运动也好,这种大的思潮,其它民间的思潮,湖南人都是最开放的。比方说,出国留学,那时不像今天,只要有条件都想出去留学,那时一般人不想出去留学,国外那是什么地方,那是“鬼方”,外国人是鬼,把孩子送到外国去留学,那是到鬼方,哪家大人会愿意?蔡和森他们搞去法国留学,他要动员,好多人不想出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湖南人出国去最积极,新民学会都在组织出国留学,勤工俭学,湖南人最多,最典型的是蔡和森、向警予两夫妻带着她的母亲一起去留学,她母亲也成了第一个最老的留学生。这就是湖南人,很开放。
湖南发生一起事件,新娘子在轿子里用剪刀自杀,反抗封建的包办婚姻,这件事情曾轰动全国,润之先生写湘江评论,发生在湖南,湖南这地方却是思想由过去的保守、顽固,变得开放、主动吸收,学习先进的文化。这个时候,这就是思想的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追溯到湖湘文化的根底,不只是湖湘文化,还有外来的新文化、新思想。所以,到了近代以后,湖南的文化不能简单地以湖湘文化来概括。是湖湘文化和外来的新文化的一种融合。
我们看到,在建筑上面,建筑是看到实物,看到真实情况,到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我们从湖南的各种建筑就可以看到湖南人那时候接受外来文化的一种状况,那时候政府的办公楼有洋式建筑,其它的办公楼也有洋式建筑,如长沙河西的那个省总工会办公楼,过去就是一栋洋式的办公楼。
湖南近代的建筑,从政府办公楼到教育、商业建筑,都采用西洋式的建筑,这就说明这个时代的一种风气。长沙各个地方的名人公馆,这些我特别熟悉,因为这些建筑都是我在做修复保护,我调查到的几十组,长沙城里,我最初调查到的就有80几处,现在保存下来的大概还有三四十组,可能还有,我最近没有调查。全部清一色的洋式建筑,这些名流公馆,上个世纪的人,有政府要员,有银行家、实业家,有军队将领,清一色的洋式公馆。说明他们接收外来文化,喜欢洋式建筑。甚至还有到偏远的农村那种祠堂,老百姓祭祖宗的祠堂,都变成了洋式。
这是湖南省内最高的教育机构,就是洋式建筑。国货陈列馆,是长沙城里最雄伟的一座洋式建筑,30年代的照片,前面有一排罗马柱。
这是民国时期的省政府,今天的那个农业厅里,大门还在,但里边的礼堂被拆掉了,1996年才拆的,很可惜。当时我也曾呼吁保护,但没有保下来,上面是中国宫殿式建筑,下面是洋式建筑,中西合璧,很漂亮的一座建筑,而且有历史纪念意义。湖南省主席程潜曾在这里宣布湖南和平解放。
这是名人公馆刘廷芳公馆,刘廷芳是国货陈列馆的老板,很有名的一个大资本家,蒋介石、宋美龄到长沙来,都在他们家吃饭,刘廷芳公馆今天还在,万科的那一处楼盘,借它作售楼处。这栋房子幸亏是保留下来了,被一片破旧的民居淹没了。我是2005年发现它,把周围的民居都拆了以后,它就显露出来了,这墙是原来的墙,只是这屋顶重修了一下,墙上有破的地方给补上了,楼是原物,不是后来建的。这是在连升街里,九如里连着几栋。长沙城里有钱人家的公馆几乎是清一色的洋式建筑,说明那个时候人的观。
这是邵阳洞口县渠塘乡的一个杨氏宗祠,一个老百姓的家族祠堂,居然建成了一个洋式建筑,而且令人简直不敢相信,那上面做了一个老鹰,这个有别于我们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因为中国是龙、凤这类东西,老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不被接受的。居然顶上可以做成老鹰。这是原物保留下来,后来在抗战时做过黄埔军校的一个分校。外表是洋氏的,里面是中式的,有中式戏台,殿堂也是中式的,中西合璧。
这个地方很偏远吧,在湖南怀化的南边,靖州的林氏宗祠,完全的洋式,而且这个形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典型的马洛克风格,做得很华丽。那真是一个奇特的时代,我们今天就是想办法把它们保留下来,一定不能让人家给破坏掉了,这是看得见的一个时代。
所以我们说,保护建筑这么重要呢,你只是在文字上写,第一是写不清楚,想不起来,第二,文字是否写得真实可靠,只要真东西摆在这里,就看见了那个时代。里面是中国式的殿堂,那时是文化的交融、碰撞,中西合璧,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
更大变化在清代后期,外来文化传入了中国,湖南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变化,辛亥革命是一个里程碑,一个分界线,之后就基本上没有传统的建筑,全都是新式的了,包括机关、银行、商店、学校、医院、车站等等。
湖南大学二院,湖大刚开始办的时候就在岳麓书院里面,后来往外面发展的第一栋楼就是它,在集贤宾馆的旁边,因岳麓书院是第一院,所以这个被称为二院。我保留着一张老照片,前面是一片农田,没有今天的湖南大学,有自卑亭,牌楼路一直伸到江边,凤凰山,天马山,岳麓山,岳麓书院。这栋建筑1929年建起来了。新建的这一栋也是洋式,而岳麓书院是传统的建筑。
后来,湖南大学又建了一座图书馆,洋式建筑,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轰炸掉了,只剩下两根柱子。
这是湘雅医院,是美国人胡美办起来的,楼也是美国人设计的,是美国建筑设计大师墨非设计的,中国式的飞檐大屋顶,飞檐翘角,他到了中国后就做中国式建筑,1915年设计中国的第一座建筑就是湘雅医院。湘雅医院是雅礼学会办起来的。
他后来又去了南京、北京,设计了很多重要的建筑,包括今天北京的协和医学院(南湘雅北协和)、北京大学(原燕京大学,那些宫殿式的建筑都是他设计的),南京金陵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甚至早年国民党政府进行南京首都规划时,请他去当顾问,他成了蒋介石的座上客。
所以,早些年我跟湘雅的领导说,这栋楼很宝贵啊,一定要留下来,那时排楼都给破坏了,排楼上面是谭延闿的字“湘雅医院”。后面这张照片是一个外国人拍的,照片上大概是湘雅的医生在这里抢救伤员,这是一对排楼,那边一个,这边一个,后来被破坏了,两个排楼没有了。这是后来我重新设计的,是效果图。现在看到的是已经重建好的。
柳肃教授最后总结他的讲座说,前面主要说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地方的人才培养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发展状况,另一个方面,我们今天要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存下来的老建筑,让后人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特征。
柳教授认为,文化教育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基本特征的关键因素,而文教建筑则是一个时代文化教育状况的物质体现,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文化的教育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从保留下来的这些文教建筑,又可以看出各个时代不同的历史特点和文化特征,从这些文化特征可以看出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状态,可以看到古代、近代,一直看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