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观义057:庄公二十八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春秋》观义057:庄公二十八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简单的道理,通常更为深刻和有效。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讲:“到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主导一个有千乘兵车的大国,临事要谨慎专一、恪守信义。行事要节省财力,以爱人为念。不得已使用民力,要顾及节律,顾及民众的生产生活。

庄公二十四年、二十五年,鲁国连续两年发生大规模的洪涝灾害。二十六年,鲁庄公为清算戎人的长期袭扰,先后发动了伐戎、伐徐两次战争,当年冬十二月癸亥日,发生了日食。一连串的异常灾相之后,庄公二十八年冬,鲁国终于爆发了严重饥荒,当年鲁国国内麦子、稻子大面积歉收,仅靠鲁国自身力量,已经无力赈济灾民。不得已,鲁国只好向周边邦国求助。

臧孙辰,也就是孔子后来提到的鲁大夫臧文仲受鲁庄公委托,以鲁国公室的部分宝器为抵押,向齐国粜借粮食以赈济灾荒。

与此同时,《春秋》记载:“冬,筑郿”——就在大饥荒发生的庄公二十八年冬,鲁国人开始着手修筑郿邑。

今天,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证据讨论修筑郿邑的合理性,无法因为“筑郿”而责怪鲁庄公。但有一点是可以讲清楚的,纵然“筑郿”有一万条不得已的“合理”理由,让这件事和“大无麦、禾”的大饥荒同时施于鲁国民众,鲁庄公至少在“使民以时”方面难辞其咎。至于“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他在对待齐国问题上的前后不一,为迎娶齐女哀姜对桓公宗庙过度粉饰等方面,自然也是有可指摘之处的。

(一)原文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夏四月丁未,邾子琐卒。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救郑。冬,筑郿。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

(二)白话试译

庄公二十八年春,周历三月甲寅日,齐国对卫国进行了讨伐。卫国人同齐国人展开战斗,战争以卫国人失败而告终。当年夏四月丁未日,邾国国君邾子琐过世。秋季,楚国出兵讨伐郑国,鲁庄公协同齐、宋联军一道救郑。当年冬,鲁国着手修筑郿邑。鲁国麦、稻大面积歉收,发生了严重饥荒,鲁大夫臧孙辰奉命到齐国求借粮食以赈灾。

(三)观义

与鲁庄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邦国君主——齐桓公。

庄公二十八年春,周历三月甲寅日,齐桓公带领齐国军队,奉周天子之命,对卫国进行了讨伐。这场战斗,卫国人吃了败仗。《左传》记载“战,败卫师。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齐桓公在这场讨伐战中,得尽面子和里子。一方面在道义上实现了奉王命以讨不臣,成为周边诸侯国的表率。另一方面“取赂而还”,获得了实际的战争好处。

当年秋,楚国人进犯郑国。鲁庄公联合齐、宋联军前往救援。楚国人看到诸侯联军的到来,主动退兵而还。

若没有此后冬季的鲁国大饥荒,鲁庄公此举绝对无可指摘。郑国属于历史上的军事强国,齐国当之无愧在齐桓公手中成为正在崛起的军事强国,宋国一直以来是自诩的军事强国。一群老狐狸,之所以将鲁庄公推到前台,无非是见风使舵,试图在战场形势变化中,求取一个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此时的鲁庄公,也需要一个“意见领袖”的姿态再现先祖当年的风采,众人一拍即合,才有了这次联军救郑的一时“光荣”。

庄公二十八年的“大饥荒”瞬间让这种“光荣”失去了意义。鲁庄公不得不向面子、里子占尽的齐桓公低头,以国之宝器为抵押,向齐国粜借粮食以赈济灾年。

孔子有个弟子叫子夏,属孔门“文学”一科的高材生。子夏被任命为莒父的地方长官时,向孔子讨教怎样才能处理好政事的要诀。孔子告诉他:“无欲速,无见小利。”唯恐自己交代得不够清楚,夫子又进一步补充——“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说给子夏的这番话,用来评价鲁庄公再合适不过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