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 “语文是工具”,那么我认为不要狭隘地理解这个 “工具”,而应该理解为它既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思想交流、社会交际的工具,也是做人的工具,创造的工具。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既包括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我们的语言文字,也包括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提高语文水平的同时,学会认识、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社会、自然等客观世界。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的是:立足课堂,面向社会,深入心灵,激发创造。
立足课堂,就是语文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以必要的语文知识。
面向社会,就是语文教育不能仅仅盯着书本,不闻窗外事。把社会风云引入语文课堂,把语文课堂延伸到社会天地。使语文教学充满时代气息,让学生在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过程中广泛地吸收语文养料,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深入心灵,语文教育,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与熏陶,使语文养料渐渐与自己的思想、情感、道德相渗透与融合。
激发创造,就是语文教师要同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语文素养转化为创造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是要解放学生的精神世界,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在长期纯粹的应试教育的机械训练下,学生的精神世界已经被束缚了,他们的心灵套上了镣铐。因此,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心灵,要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教师要做的首先不是“培养”,而是发现、发挥和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但在课外却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甚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筹莫展或套话连篇,但私下写的日记或随笔却灵气飞扬……这说明了什么?人的心灵一旦冲破了枷锁,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出来的东西是拥有无限的灵气的,而我希望以后我的语文教学,就是给学生心灵以自由,能独立思考,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能将脑子里的灵光捕捉到,并记录表达的自由。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我认为,教师应该拥有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我们实在无法设想:一个迷信教材、迷信教参、迷信高考题的教师会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教师的心灵自由,取决于教师宽阔的人文视野;我们应该博览群书,我们的心灵应该向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开放。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要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这里所说的 “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 “权威”的迷信以及对 “多数人”的迷信。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自由的论坛:面对课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学生和作者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 “绝对真理”。给学生以心灵自由,就应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
我期待着语文教育能成为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