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后,大地回暖。这天,珍贵的阳光突然大方起来,毫不吝啬的照在大地上,小路、石板、围墙都散发着一股热气,浑身暖洋洋的,很舒服。情不自禁的出去转了转,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曾经的母校永城一高。
这所学校坐落在千年古刹崇法寺旁边,大门朝南,上面写着“永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几个字样。高中建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年成立,大门还是原来的老建筑,并不是多高,但却给人一种恢弘的感觉。
门对着一条小路,这条路我走了整整三年。小路的一边是条小河,曾经的护城河,另一侧是高低不同的楼房,很多都租给了陪读的家长。墙上贴着大量的招租和培训广告。
一高门前有条大路,东西走向。路两旁有超市、商铺、理发店等,最具有特色的是学校斜对面的那一片小餐馆。这种小馆采用着相同的铺设,门口放着煤气炉子,上面放着几个锅灶。墙上挂着粗细不同的苗条,旁边是个菜厨,里面有白菜、豆芽、番茄等家常菜。屋子里面是两排简陋的桌椅。这种没有任何装饰的馆子,价格便宜,味道鲜美,是学生们的最爱。
每到中午的时候,你会发现馆子里人很多,老板忙个不停。炒菜声,锅里油发出的滋滋声和人们的噪杂声混在一起,形成一首充满回忆味道的交响曲。因为没有什么专业的服务员,桌子上往往会有不少来不及收拾的残羹剩汤,遍地都是餐巾纸,一片狼藉。
但是只要你走进馆子,老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废墟中,为你收拾出一张干净的桌子。并热情地问你,吃些什么。得到你的回复后,老板会说,马上就好。但常常会等上一些时辰,如果点了炒菜,时间会更久一些。
大部分时间学校大门都是紧闭的,只有在中午放学时开放一个小时,学生们像关闭已久鸟儿,争先恐后的飞了出来。逆着人流走进学校,这是学校的一条主路,路两边种植了很多法桐,树干似乎更粗大了。左边的墙上是光荣榜,还是原来的样子,张贴着最近一次考试的优异者。找了半天没有看到一个认识的,这才明白,自己已经毕业十年了。
红砖青瓦的宿舍,在阳光的打照下,斑驳陆离。墙壁上爬满了树藤,如果是夏天,则碧绿一片,还能起到天然空调的作用。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是连在一起的,只不过女生宿舍门口竖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男生禁止入内,而男生宿舍门口没有。
这片宿舍是老建筑,保留着建国初期的风格。空间有些偏小,洗衣房、打水房经常拥挤不堪。乒乒乓乓的洗刷声从狭窄的楼道里传来,显得更加悠长。记得第一次来报道时,爷爷曾指着一间房子说,那是我们曾经的宿舍。这里不仅有着我的喜怒哀里,同时也保留着我家三代人的记忆。一切还都是原来的样子,彷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突然想是不是我经历的种种都是一场梦,等我醒来会发现,我是这里的某间教室睡着了。
往左拐,就是我们的操场,很简单,一个四百米的跑道,中间是足球场,跑道外围是由水泥铺成的篮球场。那时喜欢在这里奔跑,释放过多的荷尔蒙。读高三时,中午12点放学,1点上课。一放学就会跑到操场打篮球,一直打到12点55分,买几个包子就往教室里跑。好几次想戒掉篮球,但那球场上“咚咚”的拍球声是最摄人心魄的魔音,班里没有哪个男孩都抵挡了这种诱惑。似乎毕业后,再也没如此热爱过一项运动。
再往前就是教学楼了,在这栋楼里我做过最美的梦,也付出过最艰辛的努力。那时,在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们喜欢偷偷爬上高高的天台,用迷离的眼神看着远方。有人说,将来要去读中国最好的大学;有人说要去当兵,杀敌报国;有人说,将来要走遍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那一刻,我们的心思,纯净的像这天空一样。
我的母校很小,小到放学的时候经常拥堵。我的母校也很大,大到盛下了我们所有人的梦想。
离别前再回看一眼自己的青春,想起鲁迅的一句话: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又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我觉得先生说反了,正是灵魂深处有了寂寞,人们才开始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回忆。
回忆是人类永远戒不掉的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