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教育精华
——一起来听《教育范式转变·原因及方式》
盼盼/ 2017-1-14
今天去北师大聆听俄勒冈大学华裔教授赵勇关于教育的演讲,我感受颇深,故写文以记之,希望和更多对教育感兴趣的同仁分享。拣精文以记,或有感而发,与他人共勉之。
范式是一种模式,教育也有模式,与相应的社会形态所匹配。
我们现在所施行的教育模式大体可追溯至工业革命时期,是为了社会工业化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现在的教育模式追求整齐划一,排除差异。而现在,差异性倒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但在集体主义的大环境中,家长们又担心这种差异性带来的合群问题。
从古代社会的私塾,近代社会的学堂,到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变的规模化和组织化以便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而教育体制和范式因为教育所承载的维稳功能而变得异常稳固,甚至是“顽固”。
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变革,世界已然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
从机械轰鸣的蒸汽时代到城市灯火辉煌的电力时代再到虚拟信息空中传来连接全球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将迎来下一个时代,那就是物联网时代中人工智能普遍发展的时代。智能连接引领主题,信息安全值得关注。面临新时代,教育需要主动做出调整,适应新时代,而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被称为“第二机器时代”的新时代,人类如何和智能机器人竞争? 为了在智能化浪潮中处于上风,当机器变得更加人性化时,人类需要变得更加有“人味儿”。想象力,设计力,创造力应得到不懈的支持和鼓励,情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我们提到教育改革时,我们要知道教育改革具备三方面的内容。
1.改革教学内容,对内容进行拓展和精化。在量叠加的同时,要注意质,以防“摊大饼”的情况出现。在未来,财务管理和编程思维(系统化的思考方式)尤为重要,在信息时代,筛选鉴别有效信息的能力也越发重要。
2.改革教学方法,应用新技术和各种教学活动,使学习活起来。
3.改革考核方式 实现excellence& equity(卓越和平等)。但当考核目标是为了分配教育资源时,人们心中的理想教育不可能实现。
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本质的偏差,有些是身体机能层面的,有些则是思维精神层面的。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迦纳(Howard Gardner)的multiple intelligence(多种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具备有多元智能的潜力,但每个人在不同智能的发展层面是不同的。这些智能包括
--linguistic(Word Smart);语言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Logic smart);逻辑智能
--Spatial(Picture smart);图画智能
--Musical(Music smart);音乐智能
--Bodily/kinetic(Bodily smart);身体智能
--Interpersonal(People smart);人际交往智能
--Intrapersonal(Self smart);自知之明
--Naturalist(Nature smart).热爱自然
其中,word smart,logic smart一直为人所重视,这就导致了传统教育中语言,数学和科学成为基础学科,每人必修。在未来智能连接的时代,people-smart尤为重要,而self-smart,对于自身的认知,情绪的把控调节能力则是实现幸福的钥匙。
再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下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瑞思教授研究发现:人有16种基本需求,或强或弱,因人而异,欲望并非孤立的,而且这些欲望构成需求,成为行为动机。(如下图所示)
教学一定不能追求个体的平均效果,换言之,一直以来的教育观念要“取长补短”是不合适的,正确的做法是发展学生的特长,综合提高各方面素质,甚至是“扬长避短”,在新时代下,挖掘自我优势和独特性尤为重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用于劳动的时间与以前相比减少了,闲暇时间增多了。在空闲的时间内,人们就会进行娱乐、教育、旅游等一系列活动,个性化需求促成了个性化产品的诞生,个性化时代悄然来临,在这个个性化的时代中,人们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教育需要着眼更远的地方,帮助学生发现那些潜在市场。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所说,在人们实现了Physiological(身体上:吃足穿暖等生理基本需求)、safety(安全)之时,就会追求loving/belonging(爱和归属感), esteem(自尊)和self-actualization(自我实现),所以在个性化时代,学生和老师都应让自己变得独特,与众不同。老师要助学生树立创业思维来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像工业时代那样,培养大批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人。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不是灌输出来的是天生的,潜藏在孩童的天性中,要鼓励创造性,不要以既定的常识常规扼杀孩子的天性。所以就有一些人说越学越没有创造力,甚至在美国有“The 4th grade slump”之说,(小学生一到四年级创新力骤减,变成认真做作业的乖孩子)指的就是创造力被扼杀这一现象。
人本性是懒的,在框架中生活久了就会墨从规则,安于现状,最悲哀的莫过于思想的僵化;在体制中生活久了,就会变成了体制的一部分,我们要强调思辨精神和自省意识。
在一切既定的知识面前,在同一个版本的教科书面前,在缺乏创意的老师面前,创新力的培养有沦为空号的危险。有时候真的是因为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翻转课堂无法大规模实行也有这个原因。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和资源格外重要,尽量做到传统的教授与孩子的自主探索的平衡。这个很难,但需要去做,在探索的路上,总需要有人做先锋,以无畏的精神去探索,以执著的行动去实践。教育改革之路虽然漫长,但如果寄希望于他人,机会渺茫。只有身体力行,方得一线生机。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人类历史上所有的进步都是在做中实现的,在实践中弥补不足,进而实现事物的发展,突破质的飞跃。
star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需要卓识,需要远见,需要魄力,需要资源,缺一不可。不要指望上层去改革,固有的体制有它存在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因此停止探索,因为未来我们的后代将在我们的基础上前进,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每代人都有他们的使命。而我们共同的使命就是让社会更好。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性是偏于安逸的,外界刺激、环境要求激发了人的创造力,当不具备这种大环境时,学生们是否能主动寻求创造力的发展?当缺乏这种大环境时,老师们是否选择去构建小环境来培养孩子?希望这些不要沦为坐而论道的东西,而是真的深入实践,让孩子和老师的生活都更好。
当我们规避所有风险,朝着确定的道路迈开脚步时,我们提高了效率,却会丧失出现另一种结果的机会。在探索的路上,我们要敢于拥抱不确定性。
我始终认为教育应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做好教育,老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自己,或者引导学生做自己。老师就可以问问学生:“What are you good at?”
“What are your interests?”多问问学生想做什么,想怎样发展,培养出有思想力的人,发展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
新时代里,要做好一系列的转变。教师从教授知识到指导学生,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做好本地的事,解决别人的问题,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教学法的转变,要以作品为导向,做产品,做实业,做事业,集合能力,解决别人问题,创造价值。用好互联网,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永远不要故步自封,一定要开放创新,不断拓展,追求卓越和进步,这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附上:
赵勇教授的讲座重播
http://edu10086.gensee.com/training/site/v/61306924?nickname=wlxxlm&token=wlxxlm
对教育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听听
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观念 http://edu10086.gensee.com/training/site/v/76838851?nickname=wlxxlm&token=wlxxlm
互联网 教育的变革路径 http://edu10086.gensee.com/training/site/v/79956168?nickname=wlxxlm&token=wlxx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