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学习了为什么西尔斯认为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时期、对其一生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出生后第一年,以及如何在孩子出生后第一年与之建立亲密关系,那么之后1-3岁的幼儿期我们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呢?
西尔斯认为幼儿时期是继孩子出生后第一年进一步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时期。如果第一年父母与孩子联结紧密,那么到了幼儿期能够让宝宝很自然地具备信任和敏感这两个基本特质,从而使宝宝顺利度过幼儿期。
我们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都希望自己有权威,孩子听话,这实际上是要在孩子心中建立对父母的信任,只有彼此信任才能让孩子自愿听从,而不是被迫服从。
父母和孩子在早期就建立起亲密关系,孩子到了幼儿期能够更敏感地领会父母的语言和肢体行为指令,使得父母更容易纠正或引导孩子的行为。
在幼儿期亲密关系发展顺利、具备了信任和敏感特质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更愿意与熟悉的人亲近、更善于表达,而更少有攻击性行为、更少偏执的固执。
如果我们觉得在第一年做得不够好,那么在幼儿时期一定要努力补偿回来,否则孩子很有可能因为与父母没有足够的亲密情感、没有充分的信任而在这一时期变得难以管教。
总之,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法提醒我们重视孩子3岁之前的情感投入与教育,而不是有个人看就可以。如果你觉得西尔斯的观点还不够有说服力的话,那么我们看看其他专家的观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未成年人心理教育专家李玫瑾认为早期教育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一环,而且越早越好,从出生起就应该开始了。青少年时期孩子出现的各种不该出现的问题可能都是在婴幼儿时期就埋下了伏笔。她主张孩子3岁之前要能够享受足够的亲情抚育,否则后期可能会出现各种需要我们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去纠正的问题。那么什么是亲情抚育?我想大家可以体会。不是妈妈带奶奶带就是亲情抚育,而是我们投入了多少亲情,多少正确的合理的亲情,最终与孩子建立了怎样的亲密关系。
开创了微观计量经济学、200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长期研究儿童行为,根据他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试图影响一个人的最佳时期是3岁之前,也就是说儿童教育投资越早越好、回报率越高,之后每个时期的投资回报率都是显著递减的。
三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科学领域出发得出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殊途同归。这是科学。
老话说“三岁看大”,如果你遛娃的时候用心观察一下身边的孩子们就可以发现优秀的孩子是多么与众不同。相反,你也会从一个长大后依然满是缺点、甚至可以称得上一个坏孩子的身上推断出他小时候大概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这是常识,是实践。
所以,孩子0-3岁的教育问题值得我们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深思,去实践,去走进孩子的内心。
的确,投资0-3岁的早期教育就是投资孩子的未来。这种投资当然不只是用钱去砸,而主要是情感投资、时间投资,父母舍得花时间对孩子倾注天然的和理性的情感,舍得花时间去学习育儿知识与理念,舍得花时间提升自己的视野和格局,舍得花时间放慢脚步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如果孩子每次试图和你沟通时,你都能放下手边的事耐心聆听,用心观察孩子的神情,准确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恰当地回应,孩子就会越来越喜欢和你沟通。
如果你每次都能控制住哪怕是绝大数情况下,不对并非是大是大非问题发脾气而是温和地纠正孩子的错误,相信孩子会做得更好,孩子也会越来越信任你。
而这些会使孩子3岁以后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规范孩子的行为变得容易得多。毫不夸张地说,孩子的性格、品行就在这一时期奠定了,打下什么样的桩,就会竖起什么样的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