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俊平,焦点网络中级,坚持分享776天,2018年6月4日,周一
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个根深蒂固的“舒适距离”,最初是如何被设定的?
它源于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在人生最初的那段时间里所经历的心理阶段,叫作共生期。共生期里,婴儿和妈妈是一个融合体,相互依存,不分彼此,完全没有“独立”和“隐私”的概念。那是一种平和温暖的状态,有着足够的包容、接纳和滋养。但是,过度亲密也带来了过度干涉和介入,当婴儿渐渐长大,母亲可能仍然无法尊重ta的独立性,试图包办一切,让婴儿失去了心理成长的机会。
另一种可能性,是在共生期里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和关注,于是一生都在苦苦寻求着“母亲”,试图和另一个人重新建立起母婴般的共生关系。
第二个心理阶段,叫作反依赖期。3到5岁左右,许多孩子自我意识开始爆发,想要离开共生关系,独立探索世界,寻求自我的边界。共生满足了依恋的需求,却无法使人拥有自我,而反依赖期正是接触这份精神饥饿的时机。我们开始“反叛”父母,思考“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可以做到什么”等问题。生命早期经历过的心理剧情,常常在亲密关系中重演。在一段关系的刚刚开始时,双方会首先进入亲密无间的共生状态。但这样高粘度的感情至多持续3年左右,一方或双方便开始“撤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拿回到自己身上。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纠结着“他对我的感情是不是变质了”的原因。
此时,沉浸在共生期剧情里的人,会把“舒适距离”设定成“不分你我”;认同反依赖期剧情的人,则会把“舒适距离”设定成“要有个人界限和空间”。前者属于焦虑型依恋,渴望安全感,最害怕被抛弃。每一次不被及时回应,都仿佛被独自扔到了喜马拉雅山顶上一样绝望。只有和对方心理零距离时,才能多一点点安心。他们会不断地向对方求证、追问那个经典问题:你到底还爱不爱我?他们会摆出一副要为对方付出一切的姿态。后者则属于回避型依恋,渴望自由感,最害怕被吞噬。
对他们来说,“我想静静”并非说辞或玩笑,而是非常重要的需求。如果一段关系要以失去自由为代价,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距离,那宁可不要。面对所爱的人,他们同样会一味地逞强,反复强调:我一个人很好,不需要那么多爱。要么辛苦地追,要么慌忙地逃,亲密关系由此陷入死循环中。
想走出这个有关距离感的困境,需要成长到第三个阶段——整合期。
在这个阶段里,距离感的问题依然存在着,但我们无需使用生硬、恐慌或伤害性的方式来表达需求,回应彼此,个人边界也变得更灵活、更有弹性。
焦虑型依恋的人,在整合阶段要学会反求诸己。
当你带着生死一线般的恐惧向对方索取,对方是无法满足你的。即使他为了讨你欢心,愿意让渡出全部的自由,把所有秘密都向你公开,你依然会怀疑他有所隐瞒。
安全感终归是强求不来的,只能自己慢慢培养。
回避型依恋的人,在整合阶段要学会表达脆弱。
表面上的刚毅,埋藏着更深的无力感。无力到不愿面对自己的“弱点”,无力到非要切断和别人的心理联结。
而真正的强大和独立,在于外柔内刚。这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内在力量充足,就比较能够坦然展示脆弱;而越是敢于承认自己的局限性,越是能让内心笃定沉着。
结束追与逃的游戏,要点在于整合内心,走出过去,来到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