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翻到这条记录才发现,原来大学最后一节课已经过去一周了。
2016年11月30日,下课铃响之后,应该就不会再有一百多号人聚在教室,一起学习了吧。虽说口头上大四上这么多课真烦人,但想到以后未必有机会再好好听课,还是感慨万分。
(解释一下:我们专业大四是上学期正常上课,下学期外出实习。)
而且,似乎离毕业也不远了呢。
1、
小时候根本没有毕业这个概念,反正县城里小学初中就那么几间,不过是把同一个班的人打乱到不同班级而已,再远一些,也就是隔几条街。根本就没有“有些人可能再也见不到”的感觉。
那时候想的是
“新班级有没有好看的女同学?”
“新班主任会不会很凶”
“初中会不会作业很多?”
脑海中更多的是对未知好奇,而不是毕业的离愁。
2、
初中毕业,在确定自己将会离开自己长大的县城时,第一次感受到了离别的情绪。
十四岁的年纪,去了离家五十公里之外陌生的城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
每个周五,同班的小伙伴三两成群,乘坐着往家方向的公交车,晚上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吃一顿晚饭,然后约上三两儿时小伙伴,在武江河畔散散心,而留宿的我,只能和几位同样离家的发小在饭堂多点一份炖汤,美名其曰到了假期补补身体,然后拍拍屁股,回教室,自习的自习,玩手机的玩手机。
所以,对于我来说,初中毕业是第一次暂别,暂别了长大的县城,暂别了偶尔斗嘴,但却
疼爱我的父母,暂别了一起玩耍的小伙伴。
3、
高中时的毕业,充满了电影里的浪漫色彩。
大家写着通讯录,互相留着联系方式、把离别粉饰上千万种悲伤矫情的词语,仿佛一去不回;班服上留上每个人的签名、想尽各种办法但却漫不经心的留下暗恋几年同学的蛛丝马迹,捉弄一次班主任,给科任老师来一次阿鲁巴……仿佛真的是要“各奔东西,以后天各一方”,然后,到了第二个夏天,大家又聚在同一个包间,吐槽各自在大学的奇葩经历。
高中式的毕业,大概是一种仪式吧。大家为了班主任一句“大学里就没人管你了。”信誓旦旦的要在大学里干自己最想干的事。
玩手机的同学把手机藏在更黑的角落。一切都躲不过教室后门窗户外那犀利的眼神。
宿舍里的垃圾被翻了出来,又因为找不到垃圾桶又被扫回床底下。
熟睡的孩子会不时的咬咬嘴唇,好让口水能流的自然一些。
大学里都说是青春里最浪漫的回忆,其实,这样的场景无非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赢未来而已,简简单单。上课,做题,睡觉,吃饭。中间穿插了和同桌,同学,舍友的小故事。
4、
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大学,似乎也快要结束了。
谈到大学,有一个词一定要谈谈,是“友谊”。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类似的语句
“大学就是个小社会,人际关系很复杂。”
“大学不会再有像高中一样纯洁的友谊。”
对于这些话,其实真的听听就好。
首先承认一点,大学确实人际关系复杂一些,相信混迹于社团,或是经常兼职的同学会体会到,因为大学是开放式的,高中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考大学,而到了大学,每个人的目标不同,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很多你以为重要的事情别人不一定和你想的一样,这也就造成了所谓的“人际关系复杂”,但实质不过是随着年龄增加,心智更加成熟,自己更加清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已。
再来说友谊,大学遇到的,更多是你志同道合的朋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高中,大家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学习,确实,这时候大家的目标是相同的,都冲着好的大学去,但是,在我看来,当时的朋友是一种相互鼓励,彼此支持的关系,高中朋友是受伤后,疗伤的港湾。而大学里,彼此已经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想要从事的职业,而且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彼此是一种认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意志沉沦后,让你醒悟的鞭笞。
不仅是友谊,大学里充斥着各种元素,说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可以写成一本书。
5、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这些年精彩的回忆,谁都是生活的主角。所以我想要记录下这些镜头,等我儿孙满堂七老八十的时候,扇着蒲扇,躺在躺椅上有故事给孙子这样讲。
“爷爷,你上学那会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孙子,你爷爷我当年上学那会,喝过最烈的酒,日过最野的狗。打过飞机,也坐过滴滴;认识个漂亮的小姑娘,还和人家看过电影呢。”
“然后呢?”
“那什么,快睡觉,明天给你讲小红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