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时间读书。”
“即便买了书,也大多只读一半就放弃。”
很多人在这样的挫折体验之下,产生了对书籍的恐惧。《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的作者赤羽雄二提出人应当在30岁之前读完500本书,通过这些书籍构建对客观世界系统认知、锻炼敏捷的思维并且掌握强大的共情能力。如果每周的目标是读完1本书,我们就要从消磨时光、满足兴趣开始的被动读书变成主动读书,把需要通过这本书解决的问题时刻放在心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日程表中安排确定的读书的时间,就像每天上班通勤或是午餐时间那样,保证固定的阅读时间。尽管互联网能够提供丰富的资讯,但阅读一本完整的书籍还是全面了解一个领域最好的方式。经过编辑在上千万份投稿中辛勤筛选,花心思校对排版付梓并最终出现在你面前,这本书已经战胜了一大摞同行,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再忙也要从漫无目的的网上冲浪中抽出一定时间认真阅读书籍。
专心致志读完一本书,而不是3到5本一起读或是一边一边做笔记,不然你会很快忘记之前读过的内容,重复返回阅读和断断续续只会影响你读书的心境。要赶在拿到新书最兴奋最好奇的那一瞬间,一鼓作气读完。可以把有共鸣、有启发的段落用荧光笔划出,读完全文后再归纳整理。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是读一本书,有的人就能马上灵活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做到知行合一。像麦肯锡这样的顶级咨询公司的专家可以通过集中阅读一个领域书籍,迅速掌握底层逻辑,即时输出并能指导内行提高。这就要求在读书前一定要思考“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去阅读一本书,阅读的专注力和理解度会极大提升。
限制读书的时间,用大概2到3个小时去读完一本通识类图书或是中短篇的小说,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跳过,迅速掌握书的脉络,因为大部分通俗读物经过编辑,已经是很容易消化吸收的了。读完全篇后再回去看之前卡壳的地方也许就能迎刃而解,实在不懂得可以请教他人或是上网搜索。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读完立即整理笔记可以帮助你迅速消化所学内容。读书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得,只有能够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的,才是最触动你、令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精髓要义。
输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写读书笔记、演讲交流,或者是付诸行动。千万不要轻视最后一种,这也是很多人读书难以到达的“最后一公里”。比如读完一本讲NFT的书籍后,你可以试试登录NFT艺术品交易平台,画一幅画并把它制作成NFT艺术品,甚至尝试将它卖出去。做完这一步,你已经超越了99%的人。
最后用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中的一句话结尾“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可以翻译成“求知若饥,虚心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