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个村都有学校,有一些概念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比如“完小”,表示一到六年级都有的小学,所以就存在不完整的小学。还有“混合班”,就是一个教室里同时坐着几个年级的学生上课,老师给一年级讲课时让二年级的做作业……这个对老师和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学生的耳朵如果不会过滤,就可能被带到沟里去了,老师如果不能很丝滑地换频道,可能就忘了刚才是给几年级上课来着。就像给双胞胎洗澡一样,一个洗了两遍,一个没洗。还有“帽子班”,就是在小学里开一个初中一年级的班级。
2.那时学校有很多在现在看来比较奇葩的事,老师可以叼着烟,操着一口方言教大家读《少年闰土》。老师打得越狠家长越感谢老师。语文课能听写生字词,能规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算掌握了。数学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时,语文老师推门进来说第三节课上课时间到了,打铃的老师忘记时间了。
3.有一年冬天,老师通知明天打预防针,农村的孩子可能一个冬天都不会洗澡,所以头天晚上就会或深或浅的洗一下,不然第二天打针时不敢撸袖子。医生给有个女生打针时说:“你的膀子怎么这么红,而且好冰”,女生的脸红红的,原来她头天忘了洗膀子,第二天早上在学校旁边的溪沟里不顾严寒用冷水洗的。还有一个男生打针时,医生说看不清楚血管,于是让他换另外一只手臂,他极不情愿,最后还是半推半就地脱下另一只袖子,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他昨天晚上只洗了一只。
4.六年级的时候,老师为了带我们这些“窝里佬”见见世面,组织我们去县城玩了一趟。我们这里离巴东县城很近,所以平时赶集什么的都是去巴东,自己的县城秭归归州镇反而都没去过。第二天天刚亮,大家登上村里唯一的“机动船”向归州镇驶去,坐过这种小船你才能明白为什么说“先上船的后上坡”。到县城后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屈原祠,听了“读书洞”、“照面井”、“灵牛耕田”等神奇的故事,回来后津津有味地讲给爷爷奶奶听。中午老师带我们下馆子吃面条,1块钱的价格老师好说歹说讲成了8毛。吃完面后是自由活动时间,约定下午3点在面馆门口会合,中途发生了很多小插曲,但最后老师还是一个不少地把我们带回来了。
5.小学毕业的那天,每个学生都从家里带着香烟,老师跟同学们这天可以在教室里抽烟,学生都给老师敬烟,条件好的给一包,条件差的给一支,有带过滤嘴的,有不带过滤嘴的,品牌有长阪坡、红宝花、隔河岩、三游洞……教室里烟雾缭绕。这个恶习不知道是哪一年结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