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懒人,不愿意动手写作,纵然有了灵感,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搁置一边,最终不了了之。
近来,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之后,才发现原来我是进入了误区。书中引用了鲁迅复“北斗杂志社”一封信里所举的八条写文章的规则之中的三条,对青年作家是对症下药的,值得每个青年作家悬为座右铭:
第一条: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第二条: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
第四条:写完后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这三条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三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看,症结在于之前的我总想图快、图长。一旦带有这样的思想去写作,往往思想便不在写作上了,而是想着如何把原有简短的内容扩充成长编大论,这样不免在文章中加入不必要的字、词、句,显得毫无逻辑。这样的文章自然不是好文章,读之索然无味,便弃于一旁不再看。长此以往下去,写作能力不增反降。
书中还提到青年时期的爱克曼曾长途跋涉,向歌德求教,歌德就谆谆教导他“不要写大部头作品”,说许多作家包括他自己在内都在“贪图写大部头作品上吃过苦头”,并给出他的理由“现实生活应该有表现的权利。诗人由日常现实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情感都要求表现。可是如果你脑子里老在想着写一部大部头的作品,此处一切都得靠边站,一切思虑都得推开,这样就要失掉生活本身的乐趣……结果所获得的也不过是困倦和精力的瘫痪。反之,如果作者每天都抓住现实生活,经常以新鲜的心情来处理眼前事物,他就总可以写出一点好作品,即使偶尔不成功,也不会有多大的损失。”
不论是鲁迅还是哥德,都重在鼓励我们写短小精悍的文章,这也颇符合如今我们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因为繁忙的工作、生活,人们很少有闲暇来静下心来读点什么或者写点什么,相反简短有趣的文章更能吸引大众读者,生活中的感触也能随时随地得到表达,不至于久置而遗忘了。
虽然说鼓励写短小精悍的文章,但并不代表就不能写长篇大论了,而是在基础阶段还是要仔细观察生活,用一颗鲜活的心脏去感悟自然,做到有感而发,字斟句酌,厚积薄发。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长篇大论自然而然便水到渠成了,不至于苦苦思索而不得。
(个人的感悟,愿与诸君共勉之,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