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填报志愿,我的一些建议……
在现阶段,高考之于万千学子来说,还可以算是决定命运的一个分水岭。自古文人书生都渴望金榜题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能一纸及第,多少书生挑灯夜读,十年寒窗。
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进,高校的扩招,职业类院校的推广,学历贬值的声音越来越多,甚至影响到了一部分学生的求学心里,觉得读书无用。有时候真无法想象在现在社会初中学历是个什么概念,还有混了三年初中读中专或者职高的,十六七岁,十七八岁就开始找工作了,实在难以理解这样的孩子和其父母的思维。
作为大学毕业15年的过来人,作为在社会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的社会人,作为一年面试成百上千人的企业人,我想说的是,读书之于人的一生仍然是头等大事,不要被社会上凤毛麟角的低学历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所迷惑。第一,这样的人确实少之又少,你凭什么相信自己会是其中之一?其次,这样的人,当年没能继续完成学业,不是不想读书,不是智商不够,大部分是由于客观家庭条件导致其放弃学业,而不得不选择承担起家庭责任,也正因为如此,他更明白自己要什么?而你呢?第三,没读过多少书没上过大学,而在事业上成功了的人绝大多数会选择再修个学历或者走进商学院学习,提升个人的素养和管理水准,否则事业想做强做大很难,大部分只会成为暴发户、土包子,也被别人瞧不起,无法登大雅之堂,无法进入上流社会。所以,纵观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成功的企业家、青年才俊,绝大多数都是读书很好,学历不低的人,本科生都满大街跑的时代,如果你还是初中生,又没有奋斗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那就真有一天会成为蝼蚁,任人践踏。
今天能读到我这篇文章,至少我要恭喜你,要么你自己是考生,要么你家有孩子是考生,要么你即将成为考生或者考生的家长,所以你才会有兴趣读这样的文章,所以我要恭喜你,参加了高考,最起码说明你的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大学的校门,你的高考成绩会决定你要进什么级别类别的大学,你的选择范围有多大?
记得自己高考那会儿,考完试对照答案自己估分,之后开始填报志愿,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什么建议也给不了,能给与我的就是一份支持,面朝黄土背朝天、砸锅卖铁也要供我读大学的决心,所以我必须读大学,但是要读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自己一片茫然。老师也只能给一点儿建议,毕竟涉及人生的大事,谁也替我们拿不了注意。无助感扑面而来,眼界窄、见识浅,拿着厚厚的指导书,不知所以。现在再回头想想当年的选择,其实都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
第一,当年我不该学理科,而应该学文科,这是工作多年之后才验证了的。记得高二分分理班的时候,我自己想来想去遵从了自己的心,选择了文科,后来班主任又把我叫出去,建议我学理科,说文科将来高考选择范围太窄了,而且未来也不好择业,没有理科选择范围宽等等,所以就听了老师的,选择了理科,那会儿好像学文的人都是英语数学成绩不怎么好的人,而这两科恰恰是我的长项,如果当年学了文,或许我的高考成绩会更好,报考的院校也会更好,就业的方向也会完全不一样。
第二,填报志愿不该启用叛逆的心,从小被父母管束,听父母吵吵闹闹,看够了农村的家长里短,所以就想离父母远远的,选择的城市都离家乡很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甚至我还专门看过地图,多么幼稚无知啊。
第三,农村长大,没怎么见过世面,所以对社会的发展一无所知,填报志愿有些想当然,凭感觉,看字面,不了解每个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更不知道将来可以干什么工作,一味的就想逃脱枯燥泛味的高中生活,所以当录取通知书下来,没有被自己中意的学校专业录取,而是选择了调配,没有选择重新复读再考。
但是,终归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大道理,背后一定都有一个故事支撑着,我们初接受这样教育的时候,认为自己懂,认为是唠叨,认为是废话,但是等自己慢慢成年了、经事多了,突然某一天就会顿悟这些大道理,自己还能引申出其他的人生感悟。
人的一生其实充满了无数的选择,而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我们最后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无数实践的事例也证明了一句话,那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生观”“价值观”这两个词的概念太过抽象了,以至于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道的明,所以上升为了人生哲学的范畴,甚至引出了“原生家庭”这样的心理学范畴概念。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原生家庭”深深的烙印,一般我们自己不会有任何觉察,所有的觉察都源于后天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每一次顿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自我修正,当我们自身的内在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冲破“原生家庭”烙印的束缚,而活出真正的自我。这个话题今天不做重点讨论了,接下来谈谈我对高考填报志愿的几点儿建议:
首先,问问自己的内心,将来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想过怎样的生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和我上面提到的一些观点有关系,很多人的骨子里其实对自我都有一个渺小浅显的认知,而这些认知,决定了你认为自己值得过什么样的生活,值得拥有怎样的人生!“值得”这两个字蕴含着多重深意,你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你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还是悲情的,你对人生有多少期待等等,不管你出生于怎样的家庭,经历过些什么样的事情,此时此刻,不妨让自己大胆一些,大胆的去拥抱未来,未来有太多的期待,有太多的的可能,你认为自己“值得”拥有,才有更多的机会去拥有。
其次,如果你的成绩足够优异,相信你也一定有自己相对清晰的目标,你的目标或许是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家排位靠前的一流知名高等学府,未来或许你也并不会止于本科学历,因为在这样的高等学府,人人都在冲刺更高的目标,都在努力争取更好的深造机会,基本会选择继续读研究生或者出国深造。当然这样的人每个省也就那么些名额,中间段的绝大部分人,可能都会处于犹豫彷徨的边缘,不知道该报考怎样的学校,我的建议是不妨考虑一下城市,将来你要选择在哪个城市奋斗幸福,因为现在国家的发展态势就在向国际靠拢,形成大的都市群,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将来绝大部分年轻人一定都是在不同的都市群工作生活的,就像三分之一的日本人在东京都市圈工作生活一样,按照这样的比例,将来有可能会有上亿的人在京津冀都市群工作生活。所以如果你先能够考虑到这个问题,未来一定会占得更多的先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的高考制度和户籍制度密切关联,每所院校在不同的省份、直辖市配置招生指标,覆盖全国范围,最后的现状就是,本省的人考取本省的院校更加容易,每一所院校里面,本省的学生几近占到一半,甚至更多。所以如果你能提前考虑好未来要在哪个城市群奋斗幸福,就选择这个城市的院校,你可以比别人提前三到四年熟悉了解这个城市,在这三到四年的时间里,你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提前了解城市环境、就业动态、经济状态等,同时在学校或者社会实践中,你可以提前搭建好自己的当地人脉,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很深的体会,在中国的大地上,办啥事没个人脉,靠一己之力都会显得难上加难。如果能做到这些,三到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迈出校门步入社会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对这个城市陌生恐慌,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租房子,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工作,不知道当地什么产业发展最好等等,就像很多人初来北京,第一份选择的工作大部分都是为了谋生,并不是为了理想。在此,想郑重提醒一些人,千万不要抱着那个城市好玩,去哪里读书可以好好玩几年的心态去做选择,我想告诉你的是,未来你有很多的机会去周游自己想去的任何一个城市和国家。
第三,要深入的思考一下自己要学习什么样的专业?这个就要问问自己的内心“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同的职业对专业的要求不同,也需要不同性格特质的人,看看自己对自己了解多少,自己的性格特质适合学习什么样的专业。虚、假、大、空的专业尽量不选,比如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等,这种专业估计得读完研究生博士才能学到些门道,一个专科本科是不够的,国家今年也取消了很多专业,结合社会的发展,也新增了很多前沿性专业,像人工智能。看到未来才能更好的拥抱未来!当我们的分数可选择的院校不是知名高等院校的时候,专业就显得异常重要,一名HR拿到一份简历的时候,首先会看什么学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其次会看毕业的院校,如果一看不知名,眼神会迅速移到专业,因为几年的专业决定了你会形成什么样的逻辑思维,比如学习法律的和学习市场营销的,这两个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绝对不一样,也就决定了发生同样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看,进而采取怎样的行动等等。所以说,有时候专业比院校更重要,同时有一些院校尽管名气不大,但是它的某个或者某几个专业可能水平比较高。
第四,想好了要在哪个城市奋斗幸福,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专业,就结合自己的高考成绩,选择几所十拿九稳的院校。目前在咱们国家,发展好些的城市群,都分布着一些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院校供我们去选择。
当然以上的建议,只是我这么多年的个人总结,仅供大家参考。人生的路千万条,适合你的可能就那几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到未来才能更好的拥抱未来,祝你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