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
“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平常的生活,来自于心的体验。”
❤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在寻找为人处事的方式,怎样与他人沟通,怎样来获得别人的喜欢,怎样通过与别人打交道来得到对方的善意。
寻找各种书籍,看别人推荐的文章,总结各种技巧。让自己装满许多东西,到最后却总是疲惫不堪。
那种疲惫,不是身上累,而是心里的疲惫。那是一种对自己无法做到满意的厌烦,是待人接物时总要仔细思考一下各种结果的烦躁,是把一个事情想得太过复杂,也是,把别人想的太过复杂。
有很多书,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技巧,可他们没有告诉我,怎样与那个有些包装得有些完美的自己相处,相处地,甚至有些讨厌自己。
有一段时间的我,真的是无法与那个有些不一样的我相处呀。总是仔细地观察对方的反应,而适当地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注重别人的情绪变化,委屈自己然后做出大度的态度;或投其所好,消费着自己的宝贵时间。
不是说对方不好,而是会埋怨那个与内心不符的自己,会讨厌那个想要讨周围人欢喜的自己。
生活一直在继续,可渐渐地,明白了点什么。也许是我伪装得并不成功,或许是这两年有亲近的人离世,让我认识到生命的意外与短暂,我似乎变得越来越随心,也越来越珍惜自己。
我很喜欢林清玄的一句话:岁月当是明证,我们活着的时候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岁月的脚步一过,转眼便如云烟无形。
正因为我们的真实存在,我们才能体会到这人间的苦与乐、纠结与痛苦,也正是因为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短暂,我们才会选择将苦楚遗忘,只珍惜生命的喜悦。
所以,在这短暂的一世当中,我愿选择洒脱一点,随意一点。活得洒脱,也获得恣意。
❤
有时候想起小时候,真的很羡慕那时候的纯粹呀,倒不是做事不记后果,而是始终保持一份乐观、好奇与率性。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远离,不是小心翼翼地看着别人的反应来应对接下来的对话,而是,真心地与对方相处。如果可以,我们做朋友,如果不融洽,我们做同学就好了。
可我们又是什么时候弄丢了的呢
大概是我们的内心里有了其他的东西,了解到了人脉的作用,看到了自己的野心,被灌输了许多的“鸡汤”。我们终于知道,我们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们开始看各种各样讨人喜欢的书籍,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的初心,由原来想要认识许多有趣的人变成我要认识更多有能力能帮助我的人?
那份初衷变了,那颗心也就变了。
我们学会包装,为披上把各种各样的“微表情观察”“语言情绪”等知识制成的盔甲,将自己包围的密不透风。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看不清。
我们遇见了许多人,内心也渐渐地空了,有许多认识的人,却没有了可以交心的人。
小蓝似乎是另一个我,刚刚见到他的时候我便意识到了这一点,有点心疼,有点想要帮助她。总是有点小心翼翼,有点无措,有点紧张地来应对这个世界的一切。
我不知道她是否开心,但当她抱住我大哭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一刻她的难受。
她说,她找不到自己了。
她说,她难受,心里憋屈。
我抚抚她的背,对她说,还好,你看到了你的内心。
内心的想法没有被完全掩埋,内心的感受还在拉扯着真实的你,内心的简单与率性还在陪伴着你。
没有真正地陷入伪装当中,还不是无可救药。
我们学会审视、判断、怀疑,渐渐遗忘了我们的率性、随意与洒脱。
我们变得越来越复杂,与这个复杂的世界也越来越相匹配。
可那个,观察细微的自己,处处想要猜透别人对自己感受的自己,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我不想要,太累,也太复杂。
❤
清朝画家盛大士说过: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
我做不到高雅,却也不想太过世故,只想随心所欲一些,懂得尊重,也明理洒脱。
或许直到现在,我也没有从书本上找到一条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可在走了许许多多的弯路、夜晚失眠懊恼于为什么别人会这样做、看了许多的故事之后,我似乎明白,这世界上本就没有一条可以一劳永逸的技巧与方式。
人是复杂的,我们也是复杂的,即使我们将自己剖析得分外清楚,随着时间,我们的内心还是会发生不断地变化。
既然,我们无法讨得了所有人的喜欢,可我们却能使自己欢喜,我们无法知道所有人的内心,我们却可以了解自己的喜乐。
尊重而不刻意,守得一份洒脱。如果有缘,我愿与你成为朋友,若是无缘,我跟你只做同学就可以了。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慢慢地寻找自己地一份洒脱,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更何况,有一些人,终将会你的成为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