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还是写篇小作文吧。
——读书会小记
第一次参加广州1200读书会,发现环境还是蛮重要的,七点半开始的晚场派对,就像它的时间一样不搭。
偏偏还早到了十几分钟,十多个人都像咻一声变成了嘀嗒嘀嗒响的闹钟,面面相觑地等预设好的的声音出现。
总归有点奇怪的不安,就像不小心早起等着叫醒自己的闹钟。
就像站在打卡机前等着打下班卡。
拘谨是存在的,嗯,下次要准时。
1
第一次读远山淡影,全书看完最大的感觉是混乱,没有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
会上有个男生说这本小说最亮点的地方在于对氛围的营造,我深感赞同。这是一本逻辑混乱的小说,不管是人物还是时间线,都在不断交叉闪回。以至于看完也分不清主线,但同时,流水账一样的写作方式,也给了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2
很多人认为景子不适应新环境,最后选择了自杀,但回到小说本身,其实景子(万里子)在旧环境下,也显得很不适应,想吃蜘蛛那一段更让人毛骨悚然。当然,这最大的问题肯定出在——在太小的年纪,经历了“糟糕的事情”。但我还认为,改变人生轨迹不会只因为一件事。
今天我们喜欢谈原生家庭,景子(万里子)的原生家庭更像一场悲剧,有一个传统大男子主义的父亲,一个不敢承认没有考虑女儿的母亲,加上一个“在床上大便”的继父,这些就足够让一个十岁的女孩崩溃了,加上目睹了小孩、小猫被淹死,我一直认为她的死是合乎情理的,而且,也不一定是和新环境关系密切的。
3
万里子(景子)当然是悲情的,但同时,选择了生下他的佐知子(悦子)也一样,选择和一个人创造羁绊,就得做好为她伤心落泪的准备。
悦子(佐知子)同样悲情,当然,没有她的悲情就不会有这本小说。
悦子利用回忆,把她所有的软弱虚妄都暴露了出来,只有在回忆里,她才是一个很温柔,传统的形象,她守旧恋旧安于现状。可通过佐知子我们也知道,她又是激进冒险逃离现状的。
于是矛盾和冲撞才呈现了出来。
在回忆里,她直面了自己的所有。
她让佐知子每次和悦子说话都带上了点笑,似乎是刻意的安排,让过去的自己不断嘲讽现在的自己。
她大可以温柔地表达,不必让佐知子溺死小猫,就让佐知子把小猫送给别人不好吗?但她想通过这种方式,谴责自己,救赎自己。所以她才这么夸张。在现实中惶惶逃亡,不惜面对不爱的男人的人,只能在回忆里寻片刻心安。
她的回忆实在不甘平淡,把想象中的悦子一点点美化成了不真实的模样,又把想象中的佐知子一点点丑化,让她最后说出那句“你以为我是个好母亲吗”,所以我对她的回忆都是不太相信的。
我对她的思考一直会投射到范美忠(范跑跑)身上去,他就很像悦子,同样经历了灾难,同样选择了逃避,如果再来一次,很难说他还会不会那样选择,但我猜想他也是会后悔的。
对于虚拟人物我们会更加宽容,但现实也一样,逃生始终是本能。我书评写得不好,至少可以学。可人生又有多少次面对大灾大难的时刻?
不能因为没有经历过,就默认自己坚守了美德,毕竟在当下,美德还是被歌颂的,这就足够证明,它并没有那么普及了。
4
绪方先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全书最为执着的人,“到了最后,他仍旧想回到他生长的故乡去”。
虽然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但也面临意识形态的冲击,无论对儿子还是重夫,他都显得小心翼翼,过分客气。刚开始他觉得“这间小方屋子很舒适,想多住几天”,后面他发现改变不了儿子和重夫,他选择“我明天就回去了”,很难讲这不是逃避,以至于我认为全书主题就是逃避。
旧的文化思想也曾是主流,曾顺应人性,都是有其内在逻辑的,我始终尽量保持中立。
同时,对于重夫和他代表的思想,我是讨厌的。我不排斥他的观点,但像他这么对一个老人真的不够礼貌。
5
最后我想谈一下藤原太太,沙皮狗说这是全书阴霾中的一股清流,我不置可否。这是一个在“灾难”中失去四个儿子的母亲。她尊重绪方先生,认为“有手的女人不该使用洗衣机”,她鼓励儿子应该寻找新生活,同时,她却不愿意,准确地说是不敢去墓地,不愿意回忆从前,所以我说,这是所有人都在参与的一场“逃离”,只是方法不同。
6
写到这已经有点乱了,沙皮狗说,小说对读者是宽容的,对小说的解读同样是具有开放性的,只需要你的解读足够自洽,有文本能佐证。我很开心接收到这个观点,因为终于能为自己的胡思乱想找到说法了。
记忆就像远处的群山,带着淡淡的影子,对于没有真正登上那座山的人,一切都只是想象。但就算真的登上了那座山,似乎也只能记住登山的路。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