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人总有种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指向未来某些事。
这些事总能够被“以偏概全”,占据当下,让人惶恐不已,心跳加速。
有个小方法能让你快速对焦虑产生“止痛”,这个方法只有四个字:
“那又怎样”
但需要写下来,而不是在脑海中盘旋。
小贝同学最近对上课产生了焦虑,一想到在课堂听课就如坐针毡,手心冒汗,屡次拖延不去学校,并产生了辍学的念头。
这深层原因牵扯到人格与关系,是需要漫长分析过程的。
而对于每天上学如上战场的小贝,远水不解近渴。
于是我让她写下来。害怕只是一种感觉,若不探究一下,感觉就会弥漫,导致逃避,而逃避会加重焦虑。
先写下能想到的所有恐惧细节,越详细越好,小贝写了20点,其中一点是:
我怕班主任盯着我看,我总觉得他在批评我,嫌我不努力,嫌我不认真,嫌我成绩退步了。
这有多真实呢?
小贝写到: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老师一节课好像也没太看我,目光接触也就是两次吧,我不确定。
继续:就算一直盯着你,就代表是嫌弃你吗?
小贝写到:期末考试结束,他把我叫到办公室批评了我,从那之后好像也没别的,也可能他不是真的嫌弃我。
继续:就算是嫌弃你,那又怎样?
小贝写到:若真那样我就认了,看来是真的不喜欢我。
继续:那又怎样呢?
小贝:我想我可能会辍学吧,我不想做一个被嫌弃的学生。
继续:那又怎样?
小贝:可能我会转学,或去打工,我喜欢摄影,也许我会去报摄影班。
继续:那又怎样?
小贝:说不定我会去全世界拍好看好玩的照片,再举行一个摄影展呢。
好,就这么简单。
我想,小贝一定对去学校暂时没那么恐惧了。最起码,今天或近几天是没问题了。
当一种疼痛即刻发生,你要做的不是去研究疼痛的来源,不是探索与父母的关系,也不是追问疼痛会让他想到什么。
而是止疼。
你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口服止疼片,疼痛缓解后才会有力量去探究情感体验,否则都是白扯。
对焦虑而言,“那又怎样”就是止疼片。
之所以止疼,药理学原理是这样的:
你把还没发生的事模拟演习了。
就像做一个演讲,提前几天备课,去到演讲地点排练,这会让未来的事提前操控,等到那天,就不那么紧张了。
生活还有诸多可能。
只不过当下你被这件事占据了,没有看到其它的事。
把这件事放到整个发展阶段去看。
这会让你跳出自己看自己,人生漫漫,这只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某朵浪花,没啥大不了的。
最最终极的“那又怎样”,不过是死亡而已,而死亡是人类乃至万物共同的结局,更没啥大不了的。
但,话又说回来了,一个连死亡都不怕的人,还怕被班主任批评吗?还怕和一个混蛋分手吗?还怕破产被饿死吗?
所以,那又怎样?
你好,我是冰千里,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重度孤独爱好者,主攻亲密关系。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冰千里
欢迎投稿专题《疗愈写作》,收录一切真情流露的文字。华而不实拒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