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红利》读书笔记

    第一次能把目标和手段进行区分是在这本《认知红利》一书中。

作者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他说,一个人要关窗,一个人要开窗,两个人争吵不休……图书馆馆长走了过来,分别问他们,为什么要开关窗啊?其中一人说:“我要开窗,是因为天气太热了,想要透透气,吹吹风。”另一个人说:“我要关窗,是因为外面噪声太大了,影响我专心看书。”结果,馆长把窗户关上,拿来了电风扇,两个人的问题就都解决了。关不关窗是手段,开/关窗后想要达到的结果才是目的。在不伤害其他人的情况下,别纠结手段,达到目的即可。

    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例子,但是我们往往把目标等同于手段,所以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不愉快。

  也许也有很多人同我一样,也许不是不能区分概念,而是在生活中不会区分。什么原因呢?如作者说,因为在特殊的教育体制下,我们使用了独特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

    正如作者所说,某个知识点,我不需要知道它从何而来,只是因为考试需要,所以它需要被我们记住!这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可一旦毕业或者考试结束,这个知识点就像宇宙中的一粒星辰,再也找不到,也没有任何用处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问你这个定义是什么意思,那个定义是否正确……现实生活中,只有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需要你运用学过的知识,链接到现实中来,解决眼前的困境!

    作者看到了问题的根源,他说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在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来到社会中并不怎么样,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是习惯使用这种“零维”的点状思维,遇到问题后的第一反应,依然是:“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查询相关知识点,结果查无此物……应试教育训练出了一堆思考能力是零维的人,虽然已经毕业很久了,但思考方式可能还停留在学生时代。

  从不会在生活中区分手段与目标,到认识到死记硬背的弊端,这对我这样一个教育工作者有着重大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