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了一条微博:观念的差异真是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有时候很具体地夸一个人反而让人不悦,以为你在骂他们。所以只有泛泛的哇好美啊,或者直接说美一个字,才能让人直接感受到你在夸他们,不会产生歧义。可是这样的赞美我却难以出口。因为美是给艺术级别的事物的用词。随便赞美有损于自己品味。
有几个人留言都说关键是词穷,不晓得怎么比喻只好说啊太美了太好看了。这是一个方面,因为词语贫乏。我曾经说过,大多数人在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时候,其实只不过是自己表达能力差而已。当看到被作家诗人把自己的想法准确而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感到了特别的共鸣。这是人们和作家的差距。
可是我那段话很明确地说了,美是给艺术级别的事物的用词。我主要指的是那些言不由衷的赞美,明明不觉得那么好,还要讨好性习惯性赞美。不但欺骗了别人,还贬低了自己的品味。可是人们都已经习惯了,也不觉得是在说假话,听的人很开心,说的人也觉得会做人。
我不会言不由衷地赞美,而是会有自己的表达,不这样的人就领会不到我真正想说的,或者看到了却视而不见,从是非之间绕过去。高中时候有段时间和一个女生走得比较近,印象深刻的是她说她爸从来都是从是与否之间钻过去,事实上她也是那样。后来就自然疏远了,我这种爱憎分明的人受不了那种模棱两可抹稀泥的态度和做法。
最近看到一句被很多人点赞的话:We look at the world once, in childhood. The rest is memory.——Louise Glück.
这就和很多人认为,到了什么年龄做什么年龄该做的事是一样的论调。比如说诗歌是属于青年的,中年成为小说,老年是散文。诸如此类无聊的说法,都是那些一长大就失去童心的才有的观念。他们的成熟就是变得世故,人情练达,八面玲珑。而我,不要世俗意义的成熟,只会做美好的有诗意的事,这是超越年龄限制的,是永远都没有年龄区别的。
我想起中学的时候,朋友给我信中说,有的人可以成熟到老,有的人可以天真到老,你是那个可以天真到老的人。当年我还不是很理解这句话,因为还不了解有的人“少年老成”。只是很抗拒成熟,不想在那个过程中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记得我还在日记里写过“一边成长一边抗拒成熟,怀着堕落的恐惧”。
我说的堕落不是干坏事变不良少女,而是指失去单纯美好的心灵。害怕“一个女孩子死在我的行走中”,曾经把这句话写在文具盒里警示自己。事实上根本无需警示,是不可能失去的。那个女孩子一直在我心里,即使曾经孤独无助,也始终怀抱着梦想和追求奋战,永远都在。
真正拥有童心的人,在不断成长中学习知识,丰富心灵,但不会丧失单纯美好的东西。他们看到的世界也不是最初混沌的记忆,而是不断地发现世界的奥秘,不断地认识世界。这个过程和自我发现与认识是同步的,随着视野和心境的不断开阔,世界在眼前变得越来越广阔博大,也会欣赏和创造更多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