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大学毕业到2016年之间,我在上海的一家央企工作,央企嘛,工作压力并不大,所做的工作也是各种零散的事务性工作,做做工资表啊,管管职称和各类证书啊,办理居住证户口什么的,所谓的招聘、培训和绩效纯粹就是糊弄鬼的。
在此期间,我想啊,如果我要是出去找工作了,面试官问我,你有什么工作业绩啊会做什么啊,我该怎么回答?将心比心,我完全无言以对,国企人事部只会出废人,时间长了以后我人就彻底废了。所以我决心做点业绩出来,哪怕不用再以后找工作,只为了在国企里面,我也有东西向我的上级展示。
当时我能做什么呢?搞一套绩效管理体系?搞一套培训体系?搞一搞员工胜任力素质模型?不现实,先不说我没这个能力和经验,再说公司的情况弄出来就是走形式没有意义,做出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实践检验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去完善改进和提高,最后又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作为我的业绩展示。
我最开始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 我开始详细记录我手头上的每一件工作,写清楚完成的目标,时间,过程以及所需要的各种文件材料等等。通过大概半年时间,我几乎把我所有的工作都写了一遍,最后我形成了一套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手册,用一套电子书汇总了起来,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我完成了人事部岗位分析的工作,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两大基础工作之一。
第二件事,我自己开始自学劳动法律法规,并在收集整理各类劳动法律文件基础上,拟定了一套上海市劳动法律宝典,并且以50元一份卖给了8个人,劳动法律宝典的形式和内容如下图所示:
至少在劳动法律方面,当时我是堪称精通的。
在完成了人事部岗位说明书的基础上,我觉得我可以做些专业点的事情了,比如做做绩效考核体系。为了能完全控制这个绩效考核,避免一些不可控的影响,我把绩效考核对象缩小在项目的劳资员身上(你们可以把劳资员认为是项目的hr,只是管的事情非常杂,按照业务关系,勉强能算是隶属于人力资源部)。
我把他们具体的工作任务作为考核对象,不预先设立指标,针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考核,给予考核分数,每个月按照总分数进行排名评出优劣。这套考核办法等我今年才知道前人早就用过,就叫做KPA。当时的考核记录我找不到了,我截图我在现在公司里做的:
按照我的计划,我准备对她们的考核分数进行排名,排名第一的,绩效工资发1.2倍,排名最后的就正常发绩效工资,也不去扣她们的,就那么点钱扣了也没意思。
人力资源管理的门槛极低,基本上是个人有个初中的学历就能做了。刚入行的人事专员肯定是在做各种事务性的杂事,端茶送水、收发快递、通知通报都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这是无法避免的,与其去抱怨所做的工作是各种打杂,不如想一想,如何能从这些事务性工作中挖掘出专业前提的东西来,做好它,下次跳槽你就是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