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樊登老师:
您好。我是您的一名粉丝。从《高绩效教练》开始,我断断续续听您讲书也有两三年了,真的受益匪浅。听您讲书,可以把一本艰涩难懂的书,三四十分钟就理解消化,极大的省去了自己阅读的时间,而且您讲的书范围很宽,有些书如果不是听您讲,自己是不会买来看的,这样也极大的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总之,无论是购买樊登读书会的投资还是花在听书上所用的时间,都绝对收益爆棚,所以真的感谢樊登老师为我们制作的这个产品。
然而,今天给您写信,除了感谢您的付出之外,最重要的是想给您提个建议,就是多讲一些关于“孝”的书籍。我看到樊登老师已经在讲论语了,在论语中有很多孔子关于“孝”的言论,但是除了论语这个系列外,关于孝的分享还是太少了。在”樊登读书“的分享中,充斥着大量的育儿书籍,却很少关于孝顺父母的书籍。“孝”是中华民族最传统,也是最宝贵的文化,孔子在论语里也多次提到“孝”,中国从很早的时候就是从孝子中举荐提拔官员,中华民族可能是全世界最看重“孝”的民族,“孝”文化是我们的根。然而,从樊登读书的选书逻辑看,“孝”远远不如“育儿”。
我在这里想说一说,为什么应该说“孝”。这和当初孔子为什么那么强调“礼”是一个道理。孔子所在的时代,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大臣越俎代庖,甚至废立君主的事都常有。朝廷如此,社会也是如此,在家庭中也是一样,父食子,子杀父的事情常有,所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礼不是目的,礼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礼”修复道德。
而现在这个时代,最该被强调的就是“孝”,因为在现代社会,孝文化正在慢慢的消失。我举两个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例子。
樊登老师在讲解育儿书籍的时候,我很有印象的一个片段。讲到爷爷奶奶容易惯着孩子,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所以爸爸妈妈们要想办法去教育爷爷奶奶用正确的方法看管孩子。这一说法让我不寒而栗。为什么呢?这就要说说现在的社会风气。我们工作单位一个部门的同事孩子都很小,正是淘气的年龄,有一次我半开玩笑的问他们,你们是怎么搞定不听话的孩子的,结果他们的回答非常一致:这很简单,我们不需要搞定,因为孩子在老人那里,我们不需要面对他们。
我不知道现在老人带孩子的比例有多大,但从身边的情况看,一定是不小了,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都得上班挣钱,孩子只能扔给老人,如果夫妻两个一人辞职回家看娃看似成本太高了,这似乎是一个很正常的逻辑,而且老人们也愿意看孩子。可是,问题也随之产生,原本是老人帮子女看小孩,现在的风气演变成老人本应该看小孩了,就好像小孩是给老人生的一样。我们大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或是环顾一下身边的朋友们,有多少年轻人因为父母给他们看孩子去感激父母的,有,但不感激者也大有人在。目前的风气是,老人买菜做饭洗碗都是应该的,老人带孩子也是应该的,相反,老人买保健品就不应该,老人按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就不应该。现在的年轻人对老人关心是越来越少,要求却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不好的风气,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带孩子和教育孩子应该是爸爸妈妈自己要做的功课。我认为老人的素质如果能理解认同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固然好,如果不能,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是教育孩子重要,还是孝顺老人重要?老人那么大年纪带孩子已经很辛苦了,听不到感激的话,还要听你那些教育孩子的要求?这对老人公平吗?我听说有家长在家里安装摄像头监视老人带孩子,发现问题及时指正,真是不可思议,那是生养我们的父母,怎能如此待之?还有的家庭,老人想放松一下,让年轻人自己带带孩子,就遭到年轻人的抱怨,认为老人不想带孩子就是躲清闲,这都是什么心理?老人真的欠下子女的了吗?要受这般对待。
我认为,人无孝不立。孝顺父母天经地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建立在孝顺父母的基础之上,包括教育子女,子女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还是更长的,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如果能孝顺自己的父母,就是给孩子做了榜样,如果能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即便老人用错了方法,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孩子慢慢改掉坏习惯,毕竟教育孩子是个长线工作。说到这里就引出了我的第二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综艺节目,是何炅老师主持的关于职场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的某一期里,是一个关于老人状告儿子不回家看他们的案子,节目最后包括何炅老师在内的几个主持人都眼圈泛红,对案子中的老人深感同情,觉得他们老无所依甚是可怜。但同时何炅老师也为年轻人鸣了不平,他认为现在的社会现状就是如此,有些东西无法两全,子女也要生存,也要在社会上打拼立足,尤其是这些在外地打工的子女,的确无法经常回去看望父母,这个现状恐怕是无力改变的。
对于何炅老师的观点,我绝得大有商榷之处。子女的确也不容易,但是因为子女不容易就应该忽视父母吗?这还是一个自己重要还是孝道重要的问题。如果子女认为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切不想失去,那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不正是用老人的“失去”换来的吗?有人反问:我总不至于辞掉工作回家照顾父母吧?我觉得这种问题问出来就是不孝之子。首先,照顾父母不一定要辞掉工作,可以想很多办法,老人更多需要的是关心,经常能想着老人的各种需要,经常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老人开开心心就是孝顺;其次,如果父母已经到了只有辞掉工作才能照顾的地步,那就应该辞掉工作去照顾。很多人愿意辞掉工作去照顾孩子,为什么不能辞掉工作去照顾父母。父母是生我养我的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的一切,应该愿意为父母做任何事,这是做人的基本底线。
那么,为什么社会对于“孝”越来越淡漠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教育问题。现在的教育,孩子从小到大只被要求提高考试成绩和学习才艺,对于价值观教育缺失严重,现在的人别说孩子,就连成年人你问他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几乎都是“没太想过”。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没有传承下来中华文明那些优秀的道德礼仪,不知仁、义、礼、智、信,从小就没有扎下“孝”的根。这既有学校的因素,家长本身也不懂“孝”是更重要的原因。人的本性自私的多,无私的少,如果不在教育上下功夫,教会人们做人的道理,我们培养出来的就都是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人多承担一点家庭责任就叫苦,多承担一点社会责任就觉得不公,这样的人学识再高、挣钱再多又有何用?
第二个原因就是媒体的问题。媒体代表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现在的媒体宣传娱乐的多,宣传财经的多,宣传职场的多,宣传育儿的多,就是宣传道德的少。现在的媒体,已经很少提到“孝”了,我不知道这是否代表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我认为很有问题,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的社会都需要经常宣传“孝”。父母是那个为自己付出最多的人,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知孝顺,就更不可能和兄弟姐妹亲近,就更不可能对社会讲正义,就更不可能对他人讲仁爱,就更不可能用道德影响他人。“孝”是文明社会的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孝子越多,文明程度越高。
我很喜欢樊登老师的分享,樊登读书也一直把传播真知正见作为自己的责任,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去影响这个社会,那我就建议还是要多讲一些关于“孝”的书籍。这个社会多一个孝子,就多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几个快乐的老人,这个社会就多一份祥和。其实我自己做的也非常不到位,这封信同样寄给自己,鞭策自己能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