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幼儿园老师这样养孩子》的作者是一位在美国从事幼儿教育的中国妈妈。所以毫无疑问,本书内容既有对中式育儿方式的讨论,也有对西式教育的思考。
然而,无论中西教育的环境如何不同,作者都坚定地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经历他们的人生,而只能用我们学习到的人生经验,去引导他们更好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意味着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这样的父母会很自然地相信孩子,而不是总对孩子有着无尽的担忧和控制欲;被信任的孩子则会在一次次的生活挑战中,自由发挥与生俱来的适应力,逐渐拥有创造力、独立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习惯使用诸如“你看别人家孩子那么优秀,你怎么就不能学着点儿”的句式,意在给孩子提供一个“榜样”,以便按照某种“好孩子”的固定模式来做人做事。其实仔细想一想,给成长中的他们设定一个“好”标准,真的不科学。
一般来说,所谓别人家的“好孩子”是什么样呢?不外乎学习成绩好、性格好、有礼貌。成绩好就不多说了,因为无论在家长还是在大部分老师口中,经常念叨的就是“成绩就是学生的资本”、“考试分数不行,其它都等于零”。
至于说到性格和讲礼貌,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一点儿。幼儿园的时候能够在一众亲戚朋友面前无拘无束地背唐诗、跳舞才是“好孩子”;见到叔叔阿姨能够主动问好,才叫“懂礼貌”。
而有些内向的孩子,从小就不愿意跟人多说话,喜欢自己静静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却被视为“没礼貌,长大不会有出息”。实际上,能够自觉保持安静的孩子,可能更早慧,长大后也更能体谅人和具有同理心。
所以,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一刀切地要孩子向“别人”看齐,很不明智。要知道,人类幸福的本源在于“做自己”,强迫他做一个连自己本性都排斥的人,能保持心理健康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成长与进步?
当然,允许孩子做自己,并不是说要对他们进行无原则地放养,而是“适时引导,适当放手”。何为适时引导?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要懂得从错误中寻找最佳教育时机,而不是劈头盖脸一顿猛批甚至体罚孩子。
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遭遇,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一切都是必经的锻炼。身为父母要从教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不要急着去批评和惩罚孩子。事实上,试图杜绝孩子犯错是不可能的,想办法让孩子不犯同样的错才是正道。
同样,练习“适当放手”也是为人父母者的必经之路。父母总是照顾孩子,这似乎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有些父母会在这种“被孩子需要和依赖”的感觉中寻找存在感和价值感。但是要知道,从小到大,孩子每学习一项技能,都需要反复练习与实践。别的不说,就拿用筷子吃饭这件事来说吧,孩子的小手如果不多次练习,恐怕很难灵活地使用筷子。
我们放手得越多,孩子的锻炼机会就越多,学到的经验越多。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依靠父母出主意的孩子,长大后能变成独立自主的优秀个体。“懂得放手,是父母成长的最高境界”,本书作者如是说。个人非常喜欢这句话,也希望所有父母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从而相信孩子并赋予孩子做自己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