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一词,意味颇多,也颇深。
算了,大概就和差不多这个词的意思有点相近。比如,事情做到一个程度,本来还可以向着一个更好或是更高的程度迈进。做事的人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在自己看来差不多了,总会找个看似合理的词语来为自己找个说辞。这当中最容易躺着中枪的词就是算了。
算了这个词,首先反映的是一个人做事的态度。
一个做事认真的人,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所持的态度是极为认真的。比如,在读书的过程中,当看到一个自己不会读的字,他可能会向别人请教或是亲自查看工具书,想方设法的把这个字弄懂。对于这种做事持认真态度的人来说,一般很不容易说算了。
最爱说算了一词的人就是那些做事不认真或是不够认真的那拨人,同样是读书,这样的人在看到自己读不懂的字时,并不是想着办法把它弄懂,而是算了等以后遇到这个词时再来解决吧!和做事认真的人相比较而言,这类人往往就是最爱用算了一词来给自己找个看似合理的说辞,借口来掩饰自己的不认真。
这种人的心态,不仅自己觉得无所谓,就算别人指出其不足,他也显得无所谓。比如,我们经常说《抗日神剧》之神,那简直是出人意料。有多少人,指出这种影视作品中的不足之处和这种不足所带来的可能的危害。可就是一种“算了”心态,谁也没有为这种不负责任的抗日神剧出来承认错误之处,并为之而道歉。相反,越是人们指出这种神剧的错误,这种神剧越是频频出现。丝毫没有用一种极为严肃认真的态度来看待事件本身和人们的批评。
既然,这类人会持有“算了”心态,那么,这种人往往就是在做事上所持的态度是随便的。既然是持有随便的态度,在开拍影视作品之前,他们绝不会认真研究作品中相关的细节,也不会认真去解决作品中本身存在的细节错误问题。他们总是持有“算了”心态,就照本宣科的开拍这样的神剧,如果这类不加研究和探讨开拍出来的神剧还未公映,倒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充其量也就是“家丑”。自己出丑给自己看,一旦发现问题之所在,一个转身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改正作品中的错误之处倒也还是好事一桩。
不过,平时用惯了“算了”心态,自然也就养成了随便懒散的习惯。一旦这种习惯深入骨髓,你要求他立即有所转变,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
这种“算了”心态,往往使这类人看不出自己的“家丑”,却很有成就感的把自己的“家丑”拿出来,在公众面前堂而皇之的炫耀,这丑丢大了倘若能够听进公众的批评,慢慢改正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毕竟,我们都说“有错就改”改了就可以避免再次犯相同的错误。有错不但不改,而且在相同错误上不断犯错。这种“算了”的心态应该是首要原因。
这种“算了”的心态,如果一味占据一个人的心灵,那么,在言行上也必然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就像前文所言,本来读书就是一种增长见识,认识,认知的一种活动。遇到不会读的字也属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觉得自己不会读这个字的读音,那好,查下字典把它弄懂就是一件好事。然而,就是“算了”这个字留到明天或是某个时候再来解决也是为时不晚,那么这种心态导致这个字他虽然碰到了,却没有解决这个字的读音。等到以后的某个时刻,这个字再次出现在眼前时,依旧是“算了”,在无数次的“算了”之后,你还是不会读这个字的音。
看看,那么厚的书,头就疼痛。哎!还是“算了”等到有兴趣的时候再来读些自己喜欢看的书吧!这种“算了”的心态最终导致,你永远可以为不看书找到合适的借口。
当然,相比于抗日神剧中的算了心态所导致的危害性,你读不懂这个字或是不看书影响甚微。毕竟,只是你读不懂这个字也没看书,但并不代表别人读不懂这个字或是不看书。
有一种“算了”的心态,也是要不得的。
对于孩子所犯的错,我们可不能抱有“算了”的心态,如果一旦抱有这样的心态,无形中我们就会助长孩子的错误越犯越大,直至孩子走向犯罪。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
比如,校园内的欺凌事件,如何得以频频上演。跟我们成年人“算了”这种心态不无关系。如果,刚出现一例校园欺凌事件,我们如果以一种认真严肃的心态,来对待欺凌事件可能预防的效果要好些。相反的是,欺凌事件一出现,我们则以“算了”的心态来处理,结果,不仅没起到惩罚效果,更没达到预防效果。甚至,在一阵不疼不痒的处理后,欺凌事件却是越演越烈。
直到后来,欺凌事件竟然会演变成,学生可以毫无人性的残杀自己同宿舍的同学,也可以当着自己母亲的面,用水果刀刺死自己的班主任。
这些例子,足够说明我们在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上,决不能抱有“算了”的心态。一旦,用这种心态来看待和处理孩子们所犯的错误,不亚于我们把孩子渐渐送上犯罪的道路。
其实,说到底,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我们要高度重视,在处理上既要达到惩罚效果,也要达到防范(对犯错孩子本人和其他未犯错的孩子)效果。
只有我们放弃“算了”的心态,转而用一种严肃认真的心态,来看待孩子们所犯的错误。我们,不仅可以达到一种惩罚效果,也可以达到必要的预防效果。
这种“算了”的心态,如果自己具备倒还是令人无话可说,那毕竟是你自己拥有这样的心态,未必别人会拥有和你一样的心态。
不过,拥有“算了”心态的人,不仅自己拥有这样的心态还不自知,也要把这样的心态传授给别人,要求别人和他一样完全拥有这样的心态,这样他才会把别人看做“同道中人”,否则坚决不和别人为伍。
有的人自然做事认真,在做事效果上自然也追求自己所认为的理想效果。当然,这种人一旦在做事的心态上持有认真的态度,做事上自然也避免不了认真。和抱有“算了”心态的人不同,在读书时如果遇到自己不会读的字,这种人便会立马拿出字典认真的把这个字弄懂,他绝不会拖到无限的明天才来解决立马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样,这类人在做学问时研究求实的态度也是严谨的,绝不可能在自己不懂或是没经过研究就轻易下结论。
所以,我们往往看不同的影视作品或是文学作品······,可以看出这些作品所存在的差异。当然,艺术效果,表现手法也是其中的差异之一,同时隐藏在这些作品之后的治学态度,做事方法也可一览无遗。
通常,我们以一般的“好坏”来评判这些作品。这些作品外在的艺术效果等等,是我们得以评判的最直接的来源。同时,稍微再深入些,我们便可从作者本人做事的态度上来评判。作者的治学态度,往往决定作品本身的严谨性。特别是历史题材方面的作品,在治学严谨上对作者本人的要求是最高的。
因为,历史事件,人物已经存在于历史中,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无法用虚构,想象来构织历史事件和人物。当然,随着时间和社会本身的发展,以往的历史事件或是人物也会被后来者存在一定程度认识上的差距,这或许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
一方面,历史事件人物真实的发生过,也真实的存在过,容不得改编,虚构······。另一方面,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这些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需要不断被提及也需要不断被后人所了解。所以,历史研究本身的趣味就是从文献资料中,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本身。让后人了解曾经的历史事件,并从中得到相应的借鉴。
当然,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们无法还原整个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但尊求事实必是应该遵循的原则。如果,突破这个原则,那么历史研究也不再是历史研究了。
恰恰相反,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一种严谨求实,遵循事实的治学态度,却被少数人以“算了”的心态来对待。
这种心态用来做研究,后果却是歪曲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且这种态度研究出来的作品,容易误导读者或是观众歪解历史,然后就是大家一起“戏说”历史。
比如,《抗日神剧》就是很明显的例子。这段历史本身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种深重的灾难,也是一段需要严肃对待的历史事件。这段历史并非无中生有,被人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真真实实发生,需要中国人民历代刻骨铭记的历史事件。
然而,就是这样一段离我们现实并不远,并需要我们刻骨铭记的历史事件。却被我们的《抗日神剧》描绘得“戏说”,手撕,裤裆藏雷,弹弓打下日军战机······,不一而足。
此等神剧,确实使人态度上无法接受,一段中华民族全民浴血奋战的历史,一段中华民族付出沉重代价的历史,岂可“戏说!”这种戏说,既是对全体抗日英烈,在那场浩劫中的亡灵的亵渎。同时,又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严重不尊重。
当然,并非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是神剧,我曾看到一部讲述清朝末年往事的电影。在这部电影的最后,竟然出现了战斗机。那一刻,我顿觉无语,然后就是一种愤然的悲哀!
不管怎样,这样的作品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也足以让后人贻笑大方。
先不说别的,编剧或是导演包括演员······在内,竟然无知到分不清战斗机出现在何时。就算你拍个穿越剧,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否可以这样毫无原则的随便“穿越”,是啊!我们研究历史,了解历史这是我们总结我们往事的必要途径。
然而,就是这种“算了”的心态拍出来的影视作品,不仅让我们这些现实中的人从无语到愤然的恼怒悲哀!照此下去,后代们在看到这样的神剧中的近代史,那么他们会怎样看待我们一百多年的近代史呢?这个恐怕还得需要交给时间,事实来证明。
这个算是一种持有“算了”的心态,拍摄出来的影视作品显而易见和所隐藏的危害。
还有,有些人在我们生活、工作之中也常抱有“算了”心态。如果,要给它下个定义或是给个概念,确实还不能够轻易办到。
我记得,2014年当时正是学校招新生,班主任们都希望学校能够较合理,较公平的来分配新生。可恰恰作为班主任之一又是年级长的他,心里抱有“算了”心态,在新生还未报到之前,已经将小学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算到了自己名下。
这种“算了”心态之下所做的事情,当然对于其他班主任很显然已造成明显的不公平。
一开学,其他班主任都知道了年级长“算了”的心态和行为,当然叫屈。不过,这位年级长似乎理由很充足,说把小学成绩好的学生归于自己名下,那是校长对自己所下的“政治”任务,自己也是迫于无奈才不得不这样做。
本来,这件事的做法有理由使其他班主任叫天叫地的大喊不公,对于这种叫喊,倒还可以理解。不过,似乎这位年级长这种“算了”的心态,在尝试得到结果甜头后,并没有在其他班主任的叫喊中有所收敛。一旦,有小学成绩好的同学转入该年级,当然又被这位年级长,以校长所下的“政治”任务为名收到自己名下。一旦,有些小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转入该年级,这位年级长则会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分配该学生就读于哪个班。
这样分配学生中的“算了”的心态和做法,虽说是一件相比于神剧所造成的的危害小得多的事件,但在一定范围内已造成了不公平。
对这件事的评价,我只想用菲利普·科米内的话来做总结:千万别不问是非曲直就为你的主人鞠躬尽瘁,否则就会妨害到社会的公正和美德。
足见,这种“算了”心态确实对己、对人、对社会所隐藏的危害还是不小。
当然,任何事物或者是态度都有它的两面性。
有时这种“算了”的心态,确实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比如说,做学问那就要学会“宁静致远”,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就得排除外在的不必要的纷扰。对这些外在的影响自己治学的纷扰,我们在心态上要抱有“算了”。一旦,我们在对待这些不必要的纷扰上,抱有“算了”的心态,我们也就不会在这些纷扰上下过多的功夫,也不会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到追求这些我们并不需要的纷扰中去,只有这样我们也才可能做到“淡泊明志”。正因为,对于某些纷扰治学研究的东西,有着“算了”的心态,我们才会对那些东西不是很在意,也不会过多在意纷扰的外表。
曾经“宰相肚里能撑船”被作为一种美德来宣讲,所谓“宰相肚”自然是指人要拥有一颗包容的心,能够容人之短。是啊!要拥有这样一颗能够包容别人之短的心,有时确实要拥有适时的“算了”心态,也只有这种心态,才不会过度在意于别人之短,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没必要激化的矛盾。
如果,我们一味盯住别人之短,耿怀于别人之短。可能会妨害到对别人的客观评判、或者很难和别人相处。
所以,在治学或是为人处事中,如何“算了”就看你怎样算了。
算对了,善莫大焉,算错了危害不小。
“算了”一词,意味颇多,也颇深。
算了,大概就和差不多这个词的意思有点相近。比如,事情做到一个程度,本来还可以向着一个更好或是更高的程度迈进。做事的人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在自己看来差不多了,总会找个看似合理的词语来为自己找个说辞。这当中最容易躺着中枪的词就是算了。
算了这个词,首先反映的是一个人做事的态度。
一个做事认真的人,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所持的态度是极为认真的。比如,在读书的过程中,当看到一个自己不会读的字,他可能会向别人请教或是亲自查看工具书,想方设法的把这个字弄懂。对于这种做事持认真态度的人来说,一般很不容易说算了。
最爱说算了一词的人就是那些做事不认真或是不够认真的那拨人,同样是读书,这样的人在看到自己读不懂的字时,并不是想着办法把它弄懂,而是算了等以后遇到这个词时再来解决吧!和做事认真的人相比较而言,这类人往往就是最爱用算了一词来给自己找个看似合理的说辞,借口来掩饰自己的不认真。
这种人的心态,不仅自己觉得无所谓,就算别人指出其不足,他也显得无所谓。比如,我们经常说《抗日神剧》之神,那简直是出人意料。有多少人,指出这种影视作品中的不足之处和这种不足所带来的可能的危害。可就是一种“算了”心态,谁也没有为这种不负责任的抗日神剧出来承认错误之处,并为之而道歉。相反,越是人们指出这种神剧的错误,这种神剧越是频频出现。丝毫没有用一种极为严肃认真的态度来看待事件本身和人们的批评。
既然,这类人会持有“算了”心态,那么,这种人往往就是在做事上所持的态度是随便的。既然是持有随便的态度,在开拍影视作品之前,他们绝不会认真研究作品中相关的细节,也不会认真去解决作品中本身存在的细节错误问题。他们总是持有“算了”心态,就照本宣科的开拍这样的神剧,如果这类不加研究和探讨开拍出来的神剧还未公映,倒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充其量也就是“家丑”。自己出丑给自己看,一旦发现问题之所在,一个转身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改正作品中的错误之处倒也还是好事一桩。
不过,平时用惯了“算了”心态,自然也就养成了随便懒散的习惯。一旦这种习惯深入骨髓,你要求他立即有所转变,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
这种“算了”心态,往往使这类人看不出自己的“家丑”,却很有成就感的把自己的“家丑”拿出来,在公众面前堂而皇之的炫耀,这丑丢大了倘若能够听进公众的批评,慢慢改正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毕竟,我们都说“有错就改”改了就可以避免再次犯相同的错误。有错不但不改,而且在相同错误上不断犯错。这种“算了”的心态应该是首要原因。
这种“算了”的心态,如果一味占据一个人的心灵,那么,在言行上也必然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就像前文所言,本来读书就是一种增长见识,认识,认知的一种活动。遇到不会读的字也属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觉得自己不会读这个字的读音,那好,查下字典把它弄懂就是一件好事。然而,就是“算了”这个字留到明天或是某个时候再来解决也是为时不晚,那么这种心态导致这个字他虽然碰到了,却没有解决这个字的读音。等到以后的某个时刻,这个字再次出现在眼前时,依旧是“算了”,在无数次的“算了”之后,你还是不会读这个字的音。
看看,那么厚的书,头就疼痛。哎!还是“算了”等到有兴趣的时候再来读些自己喜欢看的书吧!这种“算了”的心态最终导致,你永远可以为不看书找到合适的借口。
当然,相比于抗日神剧中的算了心态所导致的危害性,你读不懂这个字或是不看书影响甚微。毕竟,只是你读不懂这个字也没看书,但并不代表别人读不懂这个字或是不看书。
有一种“算了”的心态,也是要不得的。
对于孩子所犯的错,我们可不能抱有“算了”的心态,如果一旦抱有这样的心态,无形中我们就会助长孩子的错误越犯越大,直至孩子走向犯罪。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
比如,校园内的欺凌事件,如何得以频频上演。跟我们成年人“算了”这种心态不无关系。如果,刚出现一例校园欺凌事件,我们如果以一种认真严肃的心态,来对待欺凌事件可能预防的效果要好些。相反的是,欺凌事件一出现,我们则以“算了”的心态来处理,结果,不仅没起到惩罚效果,更没达到预防效果。甚至,在一阵不疼不痒的处理后,欺凌事件却是越演越烈。
直到后来,欺凌事件竟然会演变成,学生可以毫无人性的残杀自己同宿舍的同学,也可以当着自己母亲的面,用水果刀刺死自己的班主任。
这些例子,足够说明我们在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上,决不能抱有“算了”的心态。一旦,用这种心态来看待和处理孩子们所犯的错误,不亚于我们把孩子渐渐送上犯罪的道路。
其实,说到底,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我们要高度重视,在处理上既要达到惩罚效果,也要达到防范(对犯错孩子本人和其他未犯错的孩子)效果。
只有我们放弃“算了”的心态,转而用一种严肃认真的心态,来看待孩子们所犯的错误。我们,不仅可以达到一种惩罚效果,也可以达到必要的预防效果。
这种“算了”的心态,如果自己具备倒还是令人无话可说,那毕竟是你自己拥有这样的心态,未必别人会拥有和你一样的心态。
不过,拥有“算了”心态的人,不仅自己拥有这样的心态还不自知,也要把这样的心态传授给别人,要求别人和他一样完全拥有这样的心态,这样他才会把别人看做“同道中人”,否则坚决不和别人为伍。
有的人自然做事认真,在做事效果上自然也追求自己所认为的理想效果。当然,这种人一旦在做事的心态上持有认真的态度,做事上自然也避免不了认真。和抱有“算了”心态的人不同,在读书时如果遇到自己不会读的字,这种人便会立马拿出字典认真的把这个字弄懂,他绝不会拖到无限的明天才来解决立马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样,这类人在做学问时研究求实的态度也是严谨的,绝不可能在自己不懂或是没经过研究就轻易下结论。
所以,我们往往看不同的影视作品或是文学作品••••••,可以看出这些作品所存在的差异。当然,艺术效果,表现手法也是其中的差异之一,同时隐藏在这些作品之后的治学态度,做事方法也可一览无遗。
通常,我们以一般的“好坏”来评判这些作品。这些作品外在的艺术效果等等,是我们得以评判的最直接的来源。同时,稍微再深入些,我们便可从作者本人做事的态度上来评判。作者的治学态度,往往决定作品本身的严谨性。特别是历史题材方面的作品,在治学严谨上对作者本人的要求是最高的。
因为,历史事件,人物已经存在于历史中,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无法用虚构,想象来构织历史事件和人物。当然,随着时间和社会本身的发展,以往的历史事件或是人物也会被后来者存在一定程度认识上的差距,这或许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
一方面,历史事件人物真实的发生过,也真实的存在过,容不得改编,虚构••••••。另一方面,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这些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需要不断被提及也需要不断被后人所了解。所以,历史研究本身的趣味就是从文献资料中,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本身。让后人了解曾经的历史事件,并从中得到相应的借鉴。
当然,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们无法还原整个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但尊求事实必是应该遵循的原则。如果,突破这个原则,那么历史研究也不再是历史研究了。
恰恰相反,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一种严谨求实,遵循事实的治学态度,却被少数人以“算了”的心态来对待。
这种心态用来做研究,后果却是歪曲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且这种态度研究出来的作品,容易误导读者或是观众歪解历史,然后就是大家一起“戏说”历史。
比如,《抗日神剧》就是很明显的例子。这段历史本身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种深重的灾难,也是一段需要严肃对待的历史事件。这段历史并非无中生有,被人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真真实实发生,需要中国人民历代刻骨铭记的历史事件。
然而,就是这样一段离我们现实并不远,并需要我们刻骨铭记的历史事件。却被我们的《抗日神剧》描绘得“戏说”,手撕,裤裆藏雷,弹弓打下日军战机••••••,不一而足。
此等神剧,确实使人态度上无法接受,一段中华民族全民浴血奋战的历史,一段中华民族付出沉重代价的历史,岂可“戏说!”这种戏说,既是对全体抗日英烈,在那场浩劫中的亡灵的亵渎。同时,又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严重不尊重。
当然,并非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是神剧,我曾看到一部讲述清朝末年往事的电影。在这部电影的最后,竟然出现了战斗机。那一刻,我顿觉无语,然后就是一种愤然的悲哀!
不管怎样,这样的作品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也足以让后人贻笑大方。
先不说别的,编剧或是导演包括演员••••••在内,竟然无知到分不清战斗机出现在何时。就算你拍个穿越剧,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否可以这样毫无原则的随便“穿越”,是啊!我们研究历史,了解历史这是我们总结我们往事的必要途径。
然而,就是这种“算了”的心态拍出来的影视作品,不仅让我们这些现实中的人从无语到愤然的恼怒悲哀!照此下去,后代们在看到这样的神剧中的近代史,那么他们会怎样看待我们一百多年的近代史呢?这个恐怕还得需要交给时间,事实来证明。
这个算是一种持有“算了”的心态,拍摄出来的影视作品显而易见和所隐藏的危害。
还有,有些人在我们生活、工作之中也常抱有“算了”心态。如果,要给它下个定义或是给个概念,确实还不能够轻易办到。
我记得,2014年当时正是学校招新生,班主任们都希望学校能够较合理,较公平的来分配新生。可恰恰作为班主任之一又是年级长的他,心里抱有“算了”心态,在新生还未报到之前,已经将小学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算到了自己名下。
这种“算了”心态之下所做的事情,当然对于其他班主任很显然已造成明显的不公平。
一开学,其他班主任都知道了年级长“算了”的心态和行为,当然叫屈。不过,这位年级长似乎理由很充足,说把小学成绩好的学生归于自己名下,那是校长对自己所下的“政治”任务,自己也是迫于无奈才不得不这样做。
本来,这件事的做法有理由使其他班主任叫天叫地的大喊不公,对于这种叫喊,倒还可以理解。不过,似乎这位年级长这种“算了”的心态,在尝试得到结果甜头后,并没有在其他班主任的叫喊中有所收敛。一旦,有小学成绩好的同学转入该年级,当然又被这位年级长,以校长所下的“政治”任务为名收到自己名下。一旦,有些小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转入该年级,这位年级长则会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分配该学生就读于哪个班。
这样分配学生中的“算了”的心态和做法,虽说是一件相比于神剧所造成的的危害小得多的事件,但在一定范围内已造成了不公平。
对这件事的评价,我只想用菲利普•科米内的话来做总结:千万别不问是非曲直就为你的主人鞠躬尽瘁,否则就会妨害到社会的公正和美德。
足见,这种“算了”心态确实对己、对人、对社会所隐藏的危害还是不小。
当然,任何事物或者是态度都有它的两面性。
有时这种“算了”的心态,确实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比如说,做学问那就要学会“宁静致远”,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就得排除外在的不必要的纷扰。对这些外在的影响自己治学的纷扰,我们在心态上要抱有“算了”。一旦,我们在对待这些不必要的纷扰上,抱有“算了”的心态,我们也就不会在这些纷扰上下过多的功夫,也不会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到追求这些我们并不需要的纷扰中去,只有这样我们也才可能做到“淡泊明志”。正因为,对于某些纷扰治学研究的东西,有着“算了”的心态,我们才会对那些东西不是很在意,也不会过多在意纷扰的外表。
曾经“宰相肚里能撑船”被作为一种美德来宣讲,所谓“宰相肚”自然是指人要拥有一颗包容的心,能够容人之短。是啊!要拥有这样一颗能够包容别人之短的心,有时确实要拥有适时的“算了”心态,也只有这种心态,才不会过度在意于别人之短,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没必要激化的矛盾。
如果,我们一味盯住别人之短,耿怀于别人之短。可能会妨害到对别人的客观评判、或者很难和别人相处。
所以,在治学或是为人处事中,如何“算了”就看你怎样算了。
算对了,善莫大焉,算错了危害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