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都要发光,照亮你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题记
今天晴,是高考的日子,也是端午佳节。于是网络上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段。比如:“这么多年过去了,始终想不通当年自己为什么没考上清华北大、985、211。时至今日,终于总结了:赶上了非典,量体温很紧张;道路没限行,噪音影响发挥;扬尘污染大,大脑供氧不足;父母没去九华山也没放孔明灯,上面没有人;最关键的是,喜欢的女神还没结婚,心有旁骛!”,又比如:“据说公元前278年,有个诗人加杠杆买入楚国股票,结果连跌4天爆仓。绝望中,投江而去。人们为了警醒,就用绿色的粽叶包红色的猪肉,寓意阴包阳。外面绳子扎牢,寓意套牢。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诗人,股民都要在端午吃粽子,因为第一步是拆掉绳子“解套”,第二步就能拨开粽叶“吃肉”……”读来非常有趣也意味深长。
我们如今过端午节,缠五彩丝线、食粽子、草药水沐浴、挂菖蒲、饮雄黄酒……在宋代人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都一一出现过,时隔千年,人们用相似的仪式度过同一天。传说的加持、文学的记录使得习俗流传更久。你是否也有所触动,仰赖于文学的记录,我们能探寻古人的生活方式、所思所想,感受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民族精神的一脉相承,跨越时空感受相似的悲欢喜乐。
因为今天算过节,我和先生在家附近的花园走走,然后吃些茶点拍拍照,出来的时候还拍到了如火的夕阳和夕阳下金光闪闪的大道。这个节日我和先生倒是悠闲,反倒是朋友们帮我在忙着帮我带娃。因为怕我儿子一个人在北京放假后孤单,就带他出去走走看看,同时一起探讨历史、政治。今天他们去了圆明园。黄昏,朋友来电说儿子知识面广,也认真,在地铁上还在看书,我问朋友儿子在看啥书,果然是基辛格写的那本。儿子从小喜欢阅读、思考,我们就创造条件,也给他充分自由。我们也经常跟他讨论哪些是变化,哪些是不变的。比如,不论一个人是多么特立独行,他都需要爱,这一点是绝对不会变的。不论一个人是多么了不起,如果他做的事情只对自己有利,而不能帮到更多人,他都是无法成功的,这一点也不会改变。无论一个人有多么高的志向、多么好的愿景,如果他从未为此付出过相应的努力,他都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与愿景,这一点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这些都是在微观层面上不会改变的东西。那么,如果我们除了谈个人成长与个人能力的增长,又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呢?这就是一个人的“可迁移能力”。可以给可迁移能力下一个定义,那就是: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从打工者变成创业者、自由职业者或是全职妈妈后,那些依然能被不断重复使用、以及无障碍迁移的能力。所以,它是一种非常基础的能力,不论你处于何种行业、何种职能,都会需要的基础能力。
那么,都有什么能力属于“可迁移能力”呢?它包括了三个层次:底层的可迁移能力是思考能力,中间层的可迁移能力是各种其他能力,上层的可迁移能力是技能。底层的可迁移能力,即思考力层面包括:逻辑思维、本质思考力、升维思考力、结构化思考力、系统思考力、批判性思维、元认知等。这些能力之所以被放在“底层”,同时,这些能力是能够被广泛迁移的,不论你做的是什么,思考能力都是需要的,即使你做的是一份体力活,但如果你在做体力活的时候动了很多脑筋、思考了很多提升效率、改善结果的方法,你做得也会比其他人好得多。中间层的可迁移能力,即其他能力层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领导力、表达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很重要,但为什么会被放到中间层呢?那是因为,这些能力的提升都有赖于底层思考能力的提升。比如:你要提升学习的能力,如果你有本质思考力,你就能够很快洞察所学科目的根本属性、理解它根本性的底层逻辑,从而事半功倍。又比如:你要提升沟通能力,如果你拥有了结构化思考力,你的沟通逻辑会显著提升,你的表达就会清晰有力。上层的可迁移能力,即技能层则包括:写作技能、英语听说读写技能、数据分析技能、写PPT的技能、Office技能等。可以看到,越是底层的可迁移能力,就越通用,也越基础;越是顶层的可迁移能力,就越个别,使用场景和范围也就越狭窄。比如:对一个家庭主妇来说,她可能并不需要以前在职场中练就的写PPT的技能、Office技能,但如果想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将保姆管理好、将家庭打理好,她就需要最底层的思考能力,以及中间层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谈判能力、领导力和表达力。所以,如果你能将这些“可迁移能力”培养起来,尤其是夯实你的思考能力,那就等于是拥有了那些真正“不变”的东西,也就拥有了足够多、足够广泛的职业选择。相反,即使你现在身处高位,或是捧着一个所谓的“铁饭碗”,“可迁移能力”却严重缺失,那你可真得要当心了。现在这个世界,短短一个月,可能就是沧海桑田,变化往往就在下一秒。当然,也许你会说,“不怕,我还有人脉”。可惜,所谓人脉,有时脆弱得很,当你离开平台,很多人脉就会随之消散;相反,如果你本身拥有了相当可靠的“可迁移能力”,那就是真正不变的东西,是可以在任何时候帮你重新长出人脉的东西。这就是个人成长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不变”,只有不断打磨自己的“可迁移能力”,尤其是底层的可迁移能力——思考力,才能拥有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金饭碗”。所以要夯实“思维跃迁”与“自我认知”两大基石,从而成为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永远都要发光,照亮你所到的每一个地方。”一个人所走的每一步都意义非凡,而只有拼命努力才能让自己闪闪发光。世事皆如此。这也是我经常跟儿子说的话。另外,我也经常跟他聊他爸爸,他爸年轻的时候在银行工作,行长说他是一把宝剑,插到哪里哪里亮,所以我们都希望儿子能超过父辈,但愿一代更比一代强。我还想说,今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说任正非回忆高考往事时说,最大的梦想是吃一个馒头。他说那时就真正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他高三快高考时,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合一下,烙着吃,被爸爸碰上几次,爸爸心疼了。后三个月,妈妈经常早上塞给他一个小小的玉米饼,要他安心复习功课,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于是,我也告诉儿子,一个国家最可怕的,不是中年人的危机,而是青年人的佛系。因为青年是一个国家最具活力的因子,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提灯前行。世界有时候仁慈,有时候酷烈,但是那些小小灯火却长明不灭。它们只是为了照亮自己,但是却因此照亮了世界,这大概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奥秘。要想遇到一个闪闪发光的环境,首先得活成一个闪闪发光的人。以后的那么多日子,还需要不断努力才行。好在我们正年轻,那就努力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