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一直好奇一个问题,去年市场上有一个很火的词——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有一个很广泛的应用便是教育行业,好未来、百度等教育的非教育的公司都纷纷布局人工智能,而作为教育培训行业的老大哥新东方”显得姗姗来迟、老态龙钟,市面上能听到的消息仅有与讯飞合作搞了一个软件,然后就没了。
我记得俞老师之前在他的公众号写过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目前在教育行业应用的文章,而且俞老师还向我们推荐吴军写的《智能时代》、李彦宏写的《智能革命》。这样看来就更奇怪了,新东方为什么会这么“慢”?
直到前些天听到俞老师在年会上的寄语,我才有些明白,才意识到这半年我做错了很多。原话是“教育依然需要家长满意,需要优质的教师力量。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这半年,我沿用之前做运营的思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追求效率的最大化。能有多快我就能有多快,为了提高自己做题的效率,我把题扫一眼,然后在30s之内看有没有思路,如果有思路,立马跳过做下一题;为了提高自己板书的效率,我让自己的工作尽量科技化,专门买了ipad pro和pencil进行教学,直接在ipad上展示,不用再在黑板上板书;为了提高自己讲题的效率,大多数题我都让学生听明白解题思路,不太关注之后的具体过程。
这几天我开始观察我的课堂,重点关注学生听课、写题的过程与思路,我发现这样几个问题:
因为板书大多在ipad上,很少写在黑板上,学生还不能适应这一种教学模式。
因为有时候用嘴讲的比较多,因而有些视觉型学生接受不了这么大的信息量,尤其是程度比较差的学生。
因为很多题我都只是有一个思路,因而我无法理解学生做错的部分原因,比如为什么会出现计算错误、比如为什么会卡在某一个可能不应该卡壳的地方。
因为讲题只讲思路,学生的落实很成问题。而落实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学生成绩是否好看。
可是,追求效率就错了吗?难道追求高效不适合教育行业?教育行业就是个慢行业,不能求快?我开始疑惑。
我并不认为是这样,一定有某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恍然,我把“快”与“效率”两个字弄混淆了。“快”要的是速度,“效率”要的不仅仅是速度,如果用数学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来迁移,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投入。
教学效果,表面上看是指学生每次大考的分数,本质上看,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怎么样,比如解决复杂题型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已学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当然,再往上分析一步,就是考试大纲要求的那些啦。
教学投入,是学生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的投入。
这样看来,大概就知道效率应该是怎么回事了。对于我来说,要的并不是快,要的是在理解学生教学环境和教学基本条件下,以学生现有水平、学习特点和风格,针对学生目前所欠缺的能力等,通过教授知识、讲解题型、引导思考等方式来弥补学生的漏洞。
如此看来,大概知道了之后教学的重点。那么问题来了,现在实施肯定有较多的困难,毕竟中间还是有一条鸿沟存在,我应该一步一步达到这样的目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