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我前列腺功能异于常人,也不是影片全程无尿点,实际上抑郁沉闷的色调,让我昏昏欲睡,连如厕这件事都抛之脑后了。
题材是好题材,知青返城,计划生育,83严打,下岗再就业,时代浪潮裹挟个体命运,更深处是失独、死亡、逃避与和解,《地久天长》的剧本,有史诗般的底色和气魄。
但仍让我失望,王小帅丢掉了《我11》中粗放的野蛮生长,用三个小时篇幅,树立了两个柔弱、善良、朴实的生命个体,看上去很美,但这种投机细腻情感的行径,太过鸡贼。
耀军和丽云,是受害者,其三次失独:二胎的流产,刘星的溺亡,养子的出走,每次都是心头剜一刀的痛楚,这两个遍体鳞伤、互相扶持的生命个体,原谅了伤过他们的人,原谅了荒唐的时代,但谁又真心安抚过他们呢?
王小帅说:这种隐忍、坚强是最伟大的。我恰好反对这种观点,这是在放大平凡人性中的懦弱和屈从,歌颂它赞美它,让人丢掉了心中欲念,这是反人性的。
但并不是说人性就应该恨,而是当悲痛被反复叠加后,一个自我和解,就让悲痛轰然坍塌,这是不合理的。
所以我们看到,当耀军和丽云被命运随手摆弄,仍坚韧顽强地苟活时,我们并不感动,只是麻木,并不同情,只是叹息,什么时候,自虐也成了一种美德?
王景春的表演层次当然无可挑剔,但少了许多情节上的缓冲,仍让我缺失情感上的共鸣。
书面化的台词也是原罪。
“我们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呢?”
“时间会让他慢慢淡忘的。”
“时间已经停止,剩下的就是慢慢变老。”
刘耀军,一个粗枝大叶的技术工人,怎么会有那么多文邹邹的台词?
这些台词让全片更具文艺气质,但与其写实的风格大相迳庭,让刘耀军那黝黑的肌肉,油污的面颊都变得虚幻可笑。
沈茉莉的献身,和王源的强行尬入,也是多余的。
沈茉莉作为配角,其存在的意义,是连通观众与影片的媒介,她是刘耀军夫妇命运的参与者、旁观者,她的视角,应该与观众保持一致:客观,冷静,和少许的同情。
但她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向刘耀军献身,这又是为什么?因为爱?为什么会爱上老实懦弱的刘耀军?影片没有讲清楚,没有将沈茉莉的背景给予足够交代,这让她的自我牺牲毫无意义。
王源的引入,显然是制片方为了更多流量而做的妥协,但寥寥几场戏份,并没有演出一个叛逆养子的皮骨。
而且这样一个角色存在必要性不大,顶多是在结尾处,用浪子回头的形式,给了刘耀军夫妇一个聊以自慰的满足,像一种形而上的情感缓冲,一剂为刘耀军夫妇抚平伤口的良药,却又如此不踏实,不妥帖,让人难以信服。
王小帅在用一种更安全的方式,去体现80年代的动荡变革,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同样在隔靴搔痒。自恋的第六代导演们,似乎对那个年代不可言说的往事又爱又恨,不同之处在于,贾樟柯的视线始终拘泥于老家县城的砖瓦之间,管中窥豹,王小帅则由南向北,审视着一代人的命运,他们越来越柔和,越来越谨小慎微,这种欲言又止的疲态,正是地久天长的年代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