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7-17 小荞 小荞居
——这是小荞原创的第93篇文章——
四明山麓,四明湖畔,有一个美丽的小镇叫梁弄。镇上有九十九条小弄堂,因其弄堂多,而得名。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弄堂,给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将士们带来得天独厚的助力。巍巍四明,芳泽后世。
梁弄山水好,红色情怀浓。
差旅第一天晚上,六点多,在一片片蛙鸣里走进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食堂,便被一大盆靓糕吸引。欢喜,先满足手机镜头,特写上好几张,不敢发朋友圈,怕它成网红 。
确实红,它模样正方形,白色的糕身上,有红色的印章;印章红很励志,“听党指挥”、“勤能守拙”,看得人热血沸腾。
拿了个“知行合一”,找了位置坐下来。
想起家乡台州,也是有一样糕的,因其形而名---方糕。年少时见得多,造房子、订婚,大喜日子都有它的影子。方糕,是喜感的好糕子!
梁弄糕,比起台州方糕,喜气里,多了大气、正气,传承了革命人的红色情怀,俗称大糕!吃上一口梁弄大糕,顿觉神清气爽;舟车劳顿,刚好被消退了。糯米粉粘合一起,有嚼劲;一口之余,便可见“甜心”,豆沙卧在糕中央,甜美,细腻,口感好,让人对异乡---梁弄距离慢慢拉近。盛夏的黄昏,蛙声迭起里,有一种熟悉的水乡况味。
之后,食堂大糕不见。素菜淡饭里,十分想念。
恰黄昏等下,走路,享受出差的福利时光,早晚时间自由,可散步锻炼,也悄悄打量异乡的街市,常常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小吃瓜果。暖黄的街灯下,梁弄大糕的芳名多出悬挂,只是铺子都“铁将军把守”,方知梁弄大街是光明正大的早餐系、午间档,更是各地差旅者捎回家的乡土类。过期不候,隔夜不卖,更新鲜!
出差的最后一天早上,有黄岩的伙伴早早在群里呼唤,早锻炼时光,已经溜达街上,买了热乎乎的大糕。果断地放弃了食堂早餐,直接走街,寻觅大糕而去!一路走,一路想,刚出锅的大糕,热气腾腾,肯定好吃!而后入乡随俗。就坐在那个店铺,拿上一块,配上一碗汤或豆浆,熟悉的风味,接地气!
直走至镇中路,梁弄四明大糕昭然在前;急急地走进店铺,问有没有现场蒸的,店家说不够早,只有成品,没有半成品了。保温箱里拿出一盘,四四十六的大糕,福禄寿喜的印章,乡土亲,碎碎念,又回来了。
和学校食堂不一样,街上大糕少了大气正气,但与家乡的气质很近---喜气、福气兼具。而且,糕身和印章同色, 没有红色印记,少了色素的困扰,健康态。糕有两色,白色和褐色,源于米的颜色品种不同而成。价格也美丽,30元一盒。
白色已经在食堂尝过,拿上褐色的一块吃起。黑米的醇香,比一般糯米的来得更浓郁,弹性也更甚,搭上同样黝黝的豆沙窝,舌尖的享受,味觉的惬意,真的不必说了香,赶紧评论---黑色浓郁、白色清朗。
经典评论,八字方针,给同行的伙伴们指明了方向。
午间,学习结束后,归途前,伙伴们一声令下,“带路” 。梁弄大糕,我又来啦。
店家合不拢嘴,早间糕已经卖完,殷勤地,马上---做起来!只见他,动作麻利,倒出粉、筛粉、撒粉在模具上,而后,把豆沙酱用勺子舀在粉中央,正方形的格子,很快被填满。一盘盘,放进架子上,而后,放进电蒸箱,开蒸!
候上十五分钟,享受慢慢地大糕气息从淡到浓的飘香,几个伙伴一起,酷暑的中午,没有空调,只有一个老吊扇转着的时光,我们一起,有说有笑,热,竟然不觉。说着家乡的糕点小吃、说着手工作坊、说着年轮。
戏说送丈母娘、送长辈,又加买六盒,店家高兴,我们也不知炎热地继续等、继续说。等糕的时光,也是那么美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糕大糕,形似 味近。四四方方,如背倚的四明山。主峰,有四窗岩,岩中四个洞窗,洞洞相通,四面玲珑,“每天气澄霁,望之如户牖,中承日月星辰之光,谓之四明”。
梁弄大糕,食之四明。 方正间,香甜泽仁。值得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