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驻简村一年有余。一年来,写了许多文、交了诸多友。当然了,最大的收获是可以通过写文赚钱了。并且,如果愿意,还可以用来投资——借助的是区块链技术哦。
只不过,是不是貌似有点远离了“初心”呢?
听说,自古就有“文人固穷”的说法。难道文人就该受穷吗?非也!这里讲的“固穷”乃“安贫乐道”之意,也就是说再穷也不能失了“节操”。
书写至此,或许“杠精”就该说了:“能赚钱干嘛不赚!这叫死要面子活受罪”。何况,大部分简友非“文人”哦。即便如此,我觉得在简村人人可称“文”人也。
俗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什么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呢?为什么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呢?
言归正传。正如标题所问:“为什么要来简村写文呢”?窃以为,这真的是一个特别严肃的问题。毕竟,大家都是以文为“声”的,更是以“文”为乐。
之所以想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只是希望通过探讨能够给我们的“写作”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给我们每一个“文”人一个可以称之为“文人”的说法。
当然了,如果写文只是为了自己乐一乐,或者认为自己的文只是“日记”的公开版就不必探讨了哈。
1
写作,是人类表现无穷创造力的方法之一——又叫“耕耘心田”,其所结圣果被称为“文学作品”。因此,我相信每个作品都是友友们的用“心”之作。
文学作品之情节可以是纪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其形式多样,可以表现为各式长短的文章,也可以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书信等等。
自古至今,书信都是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很重要的方式,其存在价值当然是毋容置疑的。但是,诗词歌赋为什么会存在至今呢?或者说创作诗词歌赋的作用及意义是什么呢?
按照古人的说法,文学作品的作用有三:文以言情、文以言志、文以载道。其写作目的亦有三:以文传情、以文交友、以文化人。
详情且听我慢慢道来哈!
2
何为“文以言情”?
无论什么形式的作品,纪实也好、虚构也好,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就是情绪和情感。
所谓文如其人。文学作品最容易暴露的就是文人的内心世界,其喜、怒、哀、乐透过作品都将一览无遗。
尽管每一位读者的理解程度会有差异,但我坚信,凡能触动心灵的文字,其纯情善意就算十恶不赦的“坏蛋”也是能够感知到些许的。
何为“以文传情”?
就是说有的作品只是在传递一种情感、一种情绪、一种能量。
至于这份情绪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这个能量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作者并不在乎——也许是不在意。
有的作者,从本心来讲,根本就没有意识和能力区分正负能量——只是在如实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而已。
3
何为“文以言志”?
“志”者:志向,心之所向也。在这里,志向一般是指正向的志向。比如,有人想当将军,保家卫国;有人想当“山大王”,独霸一方。
或许他们都武艺高强、都行侠仗义、都为了一个群体而出生入死。但作为志向,一般认为“占山为王”并不值得被提倡。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占山为王”不能作为志向,《水浒传》缘何成为名著呢?
我认为,《水浒传》之所以“称为”名著,不仅因为书中有官逼民反的悲壮之举和“替天行道”的豪义之情,还在于它是一曲彻头彻尾的“忠”字歌。
对于老百姓,最赞叹一百单八将的“义”气——但对于统治阶级,“忠”才尤为重要!
而《水浒传》里的“忠”绝对不是忠于“大哥”那么简单,宋江等被招安体现的是“忠”于朝廷——政府也!
窃以为,如果结局不是被“招安”,该大作是很难留存下来的,更别说成为“名著”了!这个说法,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4
何为“文以载道”?
宋代古文家周敦颐(《爱莲说》的作者),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
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宣扬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就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
用现在的话讲,文学作品就应该用来弘扬“正”能量。
纵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始终都有“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的说法。文学大家们皆认为:仅仅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的作品,是很难广为流传的!
“以文化人”,说得恰恰就是此类载着“道”的文学作品对人类的影响。优秀的文字是会影响人和塑造人的——化,育化、教化、教育也!
而“以文交友”,正是基于此“道”——同道中人才会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感慨啊!
5
按理说,在当下全民“经济至上”的大势下,文字被拿来当做投资工具也不必大惊小怪。并且,投资能力只是某些文人(专业文人和非专业文人)一种独到的本领而已。这种能力确实不是人人都具备的!
古时候,专业文人——现在叫职业作家,应该是不多见的。起码,出名的大“家”几乎没有专业文人。
所谓专业文人,就是以写作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文化人。古时候,在妓院和戏院里的填词者,祭文、碑文、挽诗、祝寿诗等书写者都应在此列。
但严格来讲,这些文化人还算不上是真正的作家和诗人。古时候最重要的一类作家和诗人,他们的写作绝对不是为了谋生。
他们有的身居高位、有的在地方或边疆任职,他们的文字是为了向社会和后人舒发自己的情感,或讴歌人间真善美或抨击社会黑暗面,如唐宋八大家、辛弃疾等。
据说,专业作家的出现,也就是近代的事情。随着西方报纸杂志等媒体形式的引进,中国才出现了众多以出卖诗文为生的专业作家和诗人。
并且,当今的职业作家,大多数人写作也不是为了赚钱——挣的钱只是作为一个职业应该得到的“俸禄”而已。
6
有人说,当下乃自媒体时代,人人可成“作家”。好像一点都不夸张!凭心而论,我也是有着成为作家和诗人梦想的。
但是,如果我们书写文字只是为了“书写”的时候,写下的文字还有意义吗?
就像现在比较时髦的“日更”,如果连自己都觉得不知所云的时候,“更”下那些毫无生机、缺少激情、没有灵魂的文字又何必呢?
有人说,写作与生孩子无异!是啊,谁想生一个即畸形又没有灵魂的孩子呢?
作为梦想成为“文人”的码字爱好者,当看到“写作”被作者本人赤裸裸地当做投资工具的时候,心里难免会有点痛。我不禁想问:您书写文字的“初心”还在吗?
7
我认为,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为目的,作为投资人进行文化产业投资是理所当然的。
但贴着文化人的标签、打着文学的旗号,又做着商人的事情就不好了吧?书写的文字满满的商贾味、浓浓的铜臭气,其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还在吗?
当只是把“文字”作为赚取利润的一种媒介的时候、当只是把“文字”看成文字来书写的时候,不知道后人们还敢有成为“作家”和“诗人”的梦想吗?
旷世大作,真的不是人人能为。如果没有谋生的问题,让我们静下心来写一点“心旷神怡”的小作可好?
成为当代的“唐宋八大家”很难——可望不可及也,但以此为志可好?
所有在此书写文字的教育工作者们,将此平台作为师者传道、解惑、授业的讲台可好?
所有自以为拥有“信仰”的信徒们,将此平台作为布道的“道场”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