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留守爸妈?
2017-03-01
这几天好友的妈妈旧疾复发,住到了医院。我也算懂点“医”,于是他在我微信里各种留言,十万个为什么。
有的问题是我可以回答的,有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万幸,也还算好的结果,但,经此一劫,好友已经打算将父母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出租,这会说什么也得将父母接到家中一起住。
在其父母还住在医院的好些夜晚,我会跟他聊天,一来解答一些医学问题,二来也算是安慰安慰吧!
好友突然感叹,“好希望自己有多一些兄弟姐妹啊!”
我看着手机屏幕上的那句话,眼睛一下就湿润了。
这是多么熟悉的感叹啊!6年前,妈妈手术住院的时候,那一幕,那感慨一模一样……这也许也是我们这一代80后独生子女,到了现在这个岁数的最大的盼望吧!
6年后,今夜,我莫名的恐慌。想到了远在国内的父母,我自创了一个名词——留守爹妈。
1
出国3年整了。这期间只有去年中回过一次家。两年多的时间里,家里一下子少了两个我至亲的亲人,一位是姨妈,视我为女,疼我如己出。一位是外公。甚至在刚回去的那几天,我都不太敢呆在外婆家太长时间,我其实适应不了那种永远的离开。
爹妈都已退休,我爸爸是那种心大到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挡他去打气排球的心,甚至是外公的离世,这让妈妈心灰意冷,至此,这件事就成了妈妈的心结,永远打不开了。所以爹妈只要在一起,就一定会吵架,最后妈妈以照顾外婆为由住到了外婆家,爸爸住在老房子里,别人家顶多只有两个阵营,我家三口人,三个阵营。我夹杂在他两之间,左右为难。
2
我无意去评判爹妈谁对谁错,事发时我不在场,且无论我站在哪边都毫无意义,因为父母几十年的积怨,我也无能为力,顺其自然罢。
但我出国前买的房子要装修了,我一直有种近乎于偏执的执念,就是要给爹妈换个“有电梯”的房子,因为在医院工作近十年,我清楚的知道,有电梯的房子不仅仅只是为了方便,有时候更是为了救命,毕竟父母都年近6旬。
于是从一开始我就不停的跟爸爸吵,跟妈妈争。我们一家三口争论的焦点在于装修方案和钱。我不停的跟设计师一遍遍确定装修方案,我不要十分豪华,但只有两个要求,舒适和安全。因为追求安全,我把所有能想到的危险都想了一遍,比如水电要安全加固,比如地砖要防滑,比如家具的摆放,低一些就好,甚至是阳台的防盗网,很多次都恨不得自己飞回去亲自试过。
很感激,设计师和国内的朋友帮了很多忙。
知道父母心疼钱,于是装修的各种费用他们听到的都已经是打了五折之后的价格,尽管这样,爸爸还是一个劲的抱怨,太贵了,装一个橱柜都能买一台华为p9手机了。(家里的橱柜一直是争吵的焦点,一万多的橱柜,硬是被我说成了3800)
我为了争得“发言权”,揽下了几乎所有装修的费用。这几个月来我时刻在关注着汇率,不停的将手上的澳元变成人民币,但仍旧入不敷出,有时候搞得自己狼狈不堪。无所谓了,尽最大努力吧,我不想因为装修的考虑不周全,让他们受到伤害。
3
春节期间,几乎每次打电话回去给爸爸,都能肯定的知道爸爸又在那些狐朋狗友家喝酒了。其实爸爸身体不太好,去年体检还查出了血脂高,血压高。出于礼节,我只是在电话里劝说几句,但几乎每一次要么是把我的电话扔一旁,要么就是挂掉了我的电话。
那天又喝酒了,还兴致勃勃的用手机视频拍下跟他喝酒的狐朋狗友们发在朋友圈,我一看就火了。
我气愤难平的一边哭一边骂:“爸爸,你这是要逼死我吗?医生已经让你不要喝酒了,血压高你以为是开玩笑的?搞不好脑出血,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瘫了!你只有我这么个女儿,又远在天边,你是让我放弃这边的一切回去照顾你吗?”
不出意料,话没说完又被挂掉了电话,我坐在商场的休息椅上哇哇大哭,一种近乎心碎的绝望。软硬兼施,我能用的办法都已经用尽了,保健品也寄回去一大堆,但我上次回去的时候全扔了,因为过期了。
说得太多,就在那次大吵以后,我发现他已经将我的微信拉黑。唯一了解他还“健在”的途径竟是前两年他把我拉到一个专门忽悠老人家花钱投资的群,我不知道像这样的群他究竟有多少,但是我完全有理由相信,爸爸已经“投资”了不少钱在那些所谓的“苹果币”上。因为那个群里,爸爸几乎每天都会在群主发言后说两句话。
沉默吧,就当那些钱买来一个我了解他的窗口吧!两年前,为了阻止他,我也是磨破了嘴皮了。
4
说到钱。
我从国内带过来一个手机号,那是爸爸曾经使用过的号码。我很少开机,那天一开机就收到一些关于银行信用卡需要还款的短信,金额为近一千元人民币。因为不能很确定,所以打了电话跟爸爸证实。
爸爸说,“对啊,前两年一个球友的儿子在银行做业务员,然后他帮办了一张白金卡。记得当时得送了一桶油。”
我问,然后呢?
“一直没用啊!哪里会用那种卡?”
我一听,眼泪就哗的流下来了。“你知不知道信用卡激活以后如果不用是会被收年费的!”
“怎么可能?哪有这种事?球友的儿子说不收年费的!”爸爸根本不相信我说的,他只愿意相信别人的话。
我无力辩解,打过电话再次证实后,默默地从支付宝里还了那张信用卡的钱,又催着爸爸到医院停掉了那张卡。
其实这一千块钱数额不是那么的大,但我那天还是流泪了,因为令我寒心的是爸爸宁愿相信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别人家孩子的话,也不愿相信自己女儿的话。
5
去年要回澳洲的时候,我早早就预定了接送服务,只想一个人从家里离开,就像平常普通的去上班一样,但妈妈还是要坚持送我到机场,排队换登机牌的时候,我们身旁有一对母女,两人哭的稀里哗啦,我看了一眼,催促着妈妈赶紧回去。
妈妈嘴上应着我,可当我换好登机牌一回头的时候,妈妈的身影还停留在人群里,朝着妈妈挥了挥手,快步走开,直到走进候机厅我都没有敢回头看,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一回头,我一定会流下眼泪,就像身旁默默低着头走过的人们一样……
是啊,谁又能想到几年前,我和妈妈可以为一些小事争吵到歇斯底里,她曾经因为愤怒,摔坏了家里一整套碗。但眼前的她不得不让我相信,人原来老了,就会变回孩子,追随着自己的子女,她的喜怒哀乐取决于我,来源于我……
6
拿到绿卡后,我就会跟妈妈聊到以后的生活。
一天突然聊到我现在所住的城市,房价大跌,很多房子都卖不出去。妈妈顿时来了兴趣,“我这些年攒了一些钱,要不我换成澳元,你在那买套房子吧!总是租房子住总感觉不太好。”
“不买。”
“买个房子吧,以后我过去还有个地方住,还能帮你洗衣做饭什么的。”
“那既然这样,就更不用买了。我要你过来,就是帮我洗衣做饭的,那有什么意思?”
“以后你要是结婚了,我也不会去跟你们住的,我就住在你买的房子里,你们要是工作忙了,我还可以帮你照顾孩子。”
“妈,你想太多了。你那些钱就留着花吧,该旅游旅游,该买衣服买衣服,这些钱存起来不用,贬值不说,放在银行里和那些没钱用的人有什么区别?”
妈妈过了很久才应了我一句。“哦。”
但我知道,妈妈是绝不舍得将钱花在所谓的旅游或者买衣服上的。
那或许是妈妈这一年代人的思维惯性吧,钱存在银行,才觉得有了安全感,才能够“代代相传”。而旅游这样的事情,对她来说,是她这种“阶层”的奢侈品。
而当外婆一次次病倒以后,对妈妈来说,旅游那就更不可能了。
7
之前到一个华人朋友家庭里做客,这对80后华人夫妇拿到绿卡后不久,就将其父母办理了移民,一家6口,住在一栋房子里,好不热闹。那天四个老人忙前忙后,与其说是这对夫妇请客,倒不如说是其父母在请客,他两只用等着饭菜做好吃就是了。
朋友前不久刚生了一对双胞胎,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觉到生活的重压。好在朋友家在国内经济条件还不错,所以就算只有一个人在挣钱,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时常在朋友圈里晒他们外出吃饭,旅游……
或许这也是一种孝顺吧!但这不是我要的模式,在我还没有能力让父母衣食无忧,生活轻松的情况下,我绝不会让父母来到我身边,因为有些苦,叫做父母觉得苦。好比妈妈一直觉得“租房”是一件多么悲催的事情。
我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梦自己追,这过程当然艰苦一些,而照顾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人生路上的一部分,我不可能将这部分的生活丢给父母,让他们帮我铸造梦想……
8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80后独生子女的父母,留守在离自己子女很远的地方,望眼欲穿,靠电话里儿女的描述,想象着儿女的生活。但亲历这一切的我深深的感到无力和愧疚。
我总是会想很多,要是有天我混到了真正衣食无忧,并且营造了一个让父母觉得马上就能适应的环境,我才会将父母移民接过来。但如果那天迟迟不到,我也只能尽可能多回国,或者尽可能多的机会让父母来到这边,旅游短住。再或许再等他们再老一些走不动的时候,我可以去帮他们报名,让他们住在条件最好的养老院里,因为与其让他们在听不懂的语言和永远无法融入的文化的异国他乡中做个社会的边缘人,还不如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里,养老度日。
所以,当好友向我推荐保险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买了。只因为上面有一条:“拥有这个账户的持有人父母将可获得优先安排住在养老院的资格。”因为我担心随着我们这一代80后的父母都老去的时候,要住进养老院或许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吧!
9
今天打电话回家,妈妈又问我了,“需要我帮你什么忙吗?”
我说“什么都不用,你和爸爸健健康康的,就是帮我大忙了。”
这,或许是我,我们这种80后,异地漂泊打拼的独生子女们,对留守的父母最大的期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