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天晚饭后
女儿YY做作业(小学一年级),
我在旁边看电子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大概作业做累了,她问:“你在看什么书?”
我说:“是关于父母怎么和孩子沟通的书。”
“给我读读嘛。”
“你还小,安心做作业吧。”
“我以后也会做妈妈的啊,快点读吧。”
读了一段,女儿挺有兴致,
说:“妈妈,你以后也可以这么和我说话吗?”
我忍不住忏悔:“对不起YY,之前妈妈在与你沟通的方式上犯了不少错误,你可以原谅我吗?”
“我早就原谅你了!” 说完她还抱抱我。
每次她都这么大方地原谅我。
自责自己进步太慢,若是早知道些教育知识,孩子肯定会过得更开心幸福一些吧。
无奈第一次做父母,摸着石头来,踉踉跄跄一路走来,偶尔回头看看我踩过的坑,懊悔不已,捶胸顿足。请做父母的你,不要掉进这些坑里。
02 否定孩子的感受
这个是最常见的是孩子哭。
家长常见的句型有:
▪ 不要哭了,那么一丁点事,值得伤心吗?
▪ 看到一只小虫,有什么好哭的啊?
▪ 什么?玩具找不到了,别哭了,再买个!
▪ 这么缠人,这么多玩具,还觉得不好玩?
也许大多时候,我们越这么说,孩子似乎越难受越伤心,哭得越猛。因为我们在否认孩子的感受,长期否认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与愤怒,也会让他们变得不会体会自己的感受,不相信自己的感受。
正确的做法是,把孩子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当孩子听到可以描绘她内心感受的词语时,他会深感安慰,有人认可了他的内心感受。
如上述的句型,您可以这么说:
▪哦,你一定很伤心吧。
▪你是不是有点害怕啊?
▪你对那个玩具真的有感情,舍不得是吧?
▪噢,我知道了,你现在感觉有点无聊是吗?
03 过多的提问与建议
有次女儿放学回来,小嘴巴嘟嘟着,一看就不开心了。
我担心地问:为什么脸拉这么长?
女儿:老师今天凶我了!不喜欢她了!
我:怎么回事?是不是你调皮了?
女儿:没有!
我:那是因为什么?
女儿:老师叫我吃饭,我没动。
我:该吃饭的时候,要吃饭啊。老师叫你吃饭,也是好心啊。 以后老师说吃饭,你就积极主动一点。
女儿:哼,就是不想吃,不想和你说了!
现在想想,孩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应该是:
“我觉得很没面子,我很困惑”
“我是个不积极的小孩”
“我恨她”
“真烦人,真烦人,真烦人”
如果我当时看了这本书,我想我们的对话应该是这样吧:
我:你看起来好像有点不高兴。
女儿:老师今天凶我了!不喜欢她了!
我:噢,你这么讨厌她了。
女儿:老师叫我吃饭,我没动。可是我真的不想吃。
我:噢。
女儿:我早上吃的太饱了。
我:老师知道你早上吃的多吗?
女儿:我想她不知道,我应该和老师说一下的。这样也许她就不会发火了。
当孩子感到伤心难过时,最不想听的是“为什么”和建议。他需要的是有人认同。作为父母,一边想让孩子凭借自己的力量傲立于世,一边却又着急地把忠告献上。当一个人不断依靠另一个人时,他必然会深深感到无助,没有价值、沮丧。所以家长与其着急给指导建议,不如引导孩子自己去想解决办法。
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独立自主的人呢?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里已给出了答案。此书是美国家庭教育第一畅销书,销售300多万册,数以千万的父母用自身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书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有效。最好的家长,不会强求,不会过度干预孩子,而是引导孩子。
想看此书的宝爸宝妈们可以直接关注公众号【泡泡雨】,免费领取,无需转发,无需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