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当事人像信任医生一样信任律师?这是今天我在思考的问题。
今天随着拔牙后的疼痛不断地让我回想起昨天下午在医院就医的整个过程,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仅在打麻药的阶段对医生产生过质疑。
但也没有实际的去采取任何行动去打断他的操作,反而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仍对其“言听计从”。
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内心对医生这个职业的信任度非常高。
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我是小白一枚,事关自己的身体,肯定听专业人士的意见,还不会谋生出其他的想法。
他们的职业天然的就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感觉。
我不禁想起大学时期认识的学医的朋友们,大多都课业繁重,但逃课翘学的也不在少数,喝酒、麻将、蹦迪、K歌等等各个都是一等一的好手。
当时我还觉得这群人要是真的当医生,我可不去他们从业的医院,偶尔一起吃饭喝酒时,他们自己也是这样认为,以后自己一定不会是个专业的医生。
但真当他们毕业之后进了医院,通过规培1年,在医院摸爬滚打,见过各种“市面”,我常有医学方面的问题也大多都是向他们请教。
他们的回答我基本上也不会想着去反驳,或者再去印证,直接就当最正确的答案,还会马上就去实践。
尤其是他们穿着白大褂在医院里,我更升不起半点质疑的心思。
医生与律师其实还真有相似之处,都是解决“毛病”,还有预防“毛病”。
在从业经验的积累上,大家都要经过知识的积累,再加1年为期的实习,才能有一个正式的身份对外。
也是同样的经验主义至上,有了一个正式的身份对外并不代表就能预防或解决患者的所有“毛病”,不仅需要自己再通过大量的学习积累经验,还需要跟着经验老到的高人持续学习很长时间之后,才能勉勉强强独立。
我们所提供服务的群体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当他们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毛病”时,才会到我们这里“挂号治疗”。
但不得不承认,我们不在一个量级。
我想了想,为什么当事人难以像信任医生一样的信任律师,可能是市场的透明度比医院要高很多,当事人可选择的机会多,同时当事人遇到的问题也并不如身体上的病痛来得那么紧急,那么触及本源。
今天在一个法律交流群中,有一位律师分享的一篇文章,我对其中的几句话印象深刻:
“律师所能提供的法律服务产品,可以拆解为法律、服务、产品,法律对应专业、服务对应体验、产品对应载体。
专业是律师执业的根基,需要持续不断地精进。
服务强调对于情感需求的满足,从本质上讲,律师行业是服务业,也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律。
产品是一种载体,是连接客户需求与律师服务之间的桥梁。”
核心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利他性”,始终站在客户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自己不要乱开偏方。
那怎样让当事人像信任医生一样信任律师呢?其实还是专业、服务、产品三个角度入手。
专业的呈现、对情感需求的满足、有一个好的产品让他觉得付费有价值。
突然想到昨天主任在群中分享的一篇文,里面是这样写的:
来律所寻求法律帮助的客户,与到商店购买商品的客户,是截然不同的,所谓”营销”之类的经营模式在律所并不奏效。因为,前者目的在于“止损”,涉案本身已经让客户面临可能的损失;后者在于“消费”,更多考虑“性价比”,大差不差就可成交。所以,同样拿出一笔费用,前者用来“避损失”,后者用来“买享受”。
当客户感觉律师的工作对自己有价值而不是“做买卖赚钱”时,自然愿意付出一笔相应的费用,作为接受服务的对价,来弥补自己因专业不足而可能受损的利益。
就像在医院就医,患者愿意花费相应的费用去做检查和治疗,来规避不健康的身体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一样。
就像我,拔了颗坏牙,虽然要疼几天,但我知道它会好,这看病的钱就没白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