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而言,项羽是少年时挥之不去的记忆,赞叹他的勇武,崇拜他,然而事实却总是让我惊讶,他是一个悲剧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从他的诗来看,他就注定失败,至于如何分析,姑且用我们《孙子兵法》中的将胜观来进一步讨论。
孙武对将的定义是: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毫无疑问的是,项羽并没有做到,首先来看,他的军事他的征伐缘由带有的是没落贵族对往日荣光的追忆,准确来说是为了以前的楚国,他的项家,项羽出身显赫,其本纪开篇即有所赘言,他起兵时说的“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入主汉中后又自称“西楚霸王”,若此看来,所为何人,一目了然。就秦末而言,大一统的趋势已然十分明显,然而项羽却选择了倒行逆施的分封制,这一点毫无疑问将人民----国家的基本组成推向了罪恶的深渊,毕竟战国时诸侯并起刀光剑影此起彼伏的记忆对人民而言犹如昨天,这样的项羽,得到了却并没有承认所有人民,简言之,不识时势, 终究是要失去现有的一切。所以就‘将’的作用考虑,他只是“西楚”的将,离“生民司命,安危之主”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称一个军事指挥者为“将”,毫无疑问,其必需具备一些品质,简单来说,一个优秀的将领,必然是一个五德---‘智、信、仁、勇、严’皆全的统帅,然而项羽却不是。《史记•项羽本纪》里司马迁写到: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以看到,没有读多少书,又没有耐心,所以说项羽有智,大抵如言吕布无勇,皆不成论。然而,项羽虽然不具备五德之首的“智”,却在其他四点上做的是“可圈可点”。其虽有威信于诸侯,却不知孰人可信,宁可信刘邦“先破秦入咸阳,……,以待大王来”,不信范增“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信摧毁一些,就项羽而言,他竟然放弃了内部的信任,项梁在世,必欲哭无泪。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来看,就“仁”与“智”的连发使用了来看,项羽已输刘邦,然而偏偏项羽却是一个“观始皇帝游会稽,曰:彼可取而代也”又“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巨鹿之战时,他那仅有的“智”和 “勇”连环出击“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必死心”获得了胜利,缺乏“智”而愈勇的他,终究没能斗过“多智而善用谋略”的刘邦集团。
优秀的将领,必然会避免“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看项羽:
项王已定东海来,……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这两个楚汉胶着之际的例子,可以说很像一出哑剧,不言间道出了真相,孰强孰弱,孰智孰勇,一目了然,“汉王数之,项王怒”,就这一点,“忿速可侮”,项羽乌江自刎已见端倪。“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然而,项羽身上却看不到这些,我们最后听到他对自己的评价竟然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这样死去,死的甚是糊涂,引得无数人唏嘘,纵然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项羽依然是“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
总而言之,从历史来看,项羽生于乱世,成长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少年勇武轻狂,心存大志,起兵之后杀伐谋断,征战连连,一生金戈铁马罕遇敌手,灭秦后拥立天子,自封霸王,在那个时代几乎无敌于天下。然而从心理上分析,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往往是骄傲而敏感的,性格刚愎自用,做事只执于虚名和自己心中的所谓快意,属于那种干了再想的莽夫,甚至说只要不违背自己心中的道义,有些事情即便是干了都不想。所以,他的失败,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说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