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可抵岁月孤独漫长,可抵世间万般风雪】
一、婚姻并不能够保证爱情的稳固,但婚姻也不会导致爱情的死亡。
爱情是一只鸟儿在天空飞翔。
它自由,但也需要栖息;它空灵,但也需要踏实;它娇弱,因此需要保护;它任性,故而需要训导。
婚姻所提供的:正是栖息、踏实、保护和训导。
鸟儿总在空中飞,会疲惫、恐慌,会累死,爱情也是如此。
当然,筑一个好巢不容易,要学鸟儿筑巢的勤勉、细致和耐心。
爱情似花朵,结婚便是它的果实。
植物界的法则是,果实与花朵不能两全,一旦结果,花朵就消失了。
由此类比是:一旦结婚,爱情就消失了。
有没有两全之策呢?
有的,简单极了,只须改变一下比喻的句法:
未结婚的爱情如同未结果的花朵的美,而结了婚的爱情则如同花已谢的果实的美。
是的,果实与花朵不能两全,果实不具有花朵那种绚烂的美,但果实有果实的美,只要它是一颗饱满的果实,只要你善于欣赏它。
植物不会为花落伤心。
人是太复杂了,他在结果以后仍然缅怀花朵,并且用花朵的审美标准批判果实,终于使果实患病而失去了属于它的那一种美。
无论如何,你对一个女人的爱倘若不是半途而废,就不能停留在仅仅让她做情人,还应该让她做妻子和母亲。
只有这样,你才亲手把她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女人,你们的爱情也才有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至于这个过程是否叫做婚姻,倒是一件次要的事情。
只要相爱,无论结不结婚都是好的。
一个爱情的生命取决于它自身的质量和活力,事实上与婚姻无关。
既然如此,就不必刻意追求或者拒绝婚姻的形式了。
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
婚姻同样如此。夫妻恩爱,携手走人生之旅,当然是幸运的。如果做不到,独身前行,虽然孤单,却也清静,不算什么大不幸。
最不幸的是两人明明彼此厌烦,偏要朝夕相处,把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维持到底。
二、真爱永恒。
在爱情里,有人爱得明目张胆,有人爱得小心翼翼,不管是哪一种,只要你用心感受,细心观察,一定能够发现。
余生漫漫,惟愿那个守在你身边的人,能陪你看遍世间风景,即使繁华落尽,容颜老去,依然懂你宠你,与你相依相惜。
1、有一种安全感,叫做“别怕,我在。”
这句回复暖心又实在,蕴藏着最深的感情。
我们都是孤独的,直到我们遇到了另一个人,让我们知道人生是可以没那么孤独。
诚然如是,生命本是一场孤独之旅,所幸在风雨来袭之际,遇到对的他,照顾你,安抚你,给予你爱和勇气,一句“我在”,让你身有所托,心有所依。
好的爱情莫过于此。
当你需要他的时候,他就在你身边,不离不弃陪伴着你,即使相隔遥远,也能感受到他的关心和牵挂。
2、我来,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也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爱的最高境界,是心疼。
就像这句“放着,我来”,虽不及“我爱你”浪漫,却能让女人感受到被照顾、被呵护,从而内心更加甜蜜。
这世上,享受你付出的人很多,心疼你的,为你分担的人却少之又少。
柴米油盐的生活里,若有一人能看见你的辛苦,也愿意用实际行动来体谅你,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幸福。
在你累了倦了的时候,接过你手中的活,说“我来”;在你买东西犒劳自己的时候,大方为你买单,说“我来”。
一生不长,爱意既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也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3、等我,是一个承诺,更是一种宠爱。
真正爱一个人就是这样,不怕麻烦,只怕不被需要。
爱得越深,就越舍不得让你一个人面对风雨,只想帮你挡住所有的荆棘风霜,在你有需要时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在你难过时给你拥抱和安慰。
这样的爱情,经得起等待,也值得等待。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你需要的不是疯狂的爱情,而是一个不会离开你的爱人。
喜欢是一瞬间的沦陷,而爱是细水长流的执念。
三、财务自由和心智洞明纠缠在一起。
似乎,财务自由是另一个更模糊的词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个更模糊的词叫“安全感”。
站在生命的中点,看生命的终点,金钱到底意味着什么?财务自由需要多少钱?
一个人基本像个人样儿地活着,需要多少钱?
结论是:真不需要太多。
一个手艺人,把手艺修到顶尖,自然会有口饭吃。
三十五岁甚至四十岁之前,找工作第一看跟着谁能学到什么,一定不要看薪酬,薪酬随行就市、基本符合市场常规就好。
反正不是出席活动或者开商业会议,衣柜里的旧衣服应该够穿二百年。
楼下有个煎饼摊儿,各种奢华煎饼配料、加料组合几十种,最高级煎饼15块一套,这样,吃完全部煎饼套餐组合,一个月就过去了。
另外,还可以不吃饭或者少吃饭,听说断食和轻断食,都是上流社会永远的时尚。
没了那些必须准时到、准时开始的会议,也就没必要配专车、配司机了。
五公里内快走,十公里内共享单车,二十公里内打车或者地铁,二十公里之外考虑一下,是否今生真的一定要去?
有了时间之后,各种极致享受都可以负担了。
比如不计时间长短地看闲书,尽管这样,这辈子还是看不完所有想看的书;比如不上闹钟午睡,比如泡古玩店。
一个人可着劲儿花,需要多少钱?
结论是:真没数,但是真没必要。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绝大多数人的脖子,没那种负重能力。
比如只穿迪奥定制,比如用曜变天目盏喝茶,比如天天吃鄂然捏的寿司和雪崴炸的天妇罗……
人类的基因编码很奇怪,有相当的自限和自毁设置。
如果一个人真的这样生活,很有可能内心慌乱,自己都忍不住怀疑,为什么自己配得上这种生活?
自己都忍不住幻想,这么过下去,劈自己的雷很快就会在路上了。
何况,用上千万元建盏喝茶的人,很可能说不出建盏的美;天天吃鄂然或者雪崴做的食物,很可能比天天吃各式煎饼套餐,更容易厌倦。
这样想来,财务自由在极大程度上,其实和财务无关,还是和一个人的心智洞明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
某社会科学研究表明,简简单单给穷人一笔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穷困的状态。
彩票中奖的人,或者某天晚上打麻将赢了把巨资的人,之后最常见的结局是又输回去了。
钱重要不重要?
重要。
是不是最重要的?
不是。
比钱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能力、三观、见识、智慧,先达到一定层次。
给一个心智不明的人钱,就相当于给一个拎不起剑,或者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力气的人,一把锋利的宝剑。
他会干出很多莫名其妙的恶事,最后把自己害了。
一个人体面生活之外的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钱财如果数目巨大,只是成就事功的资源;如果数目不大,都可以拿出来做慈善。
如果不能全部拿出来做慈善,那就每年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来做慈善。
后代们有自己的福分,相信国家、相信政府,不必给他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
围绕身外的钱财,有很多奇葩。
比如,一定要把很多钱留给儿子,枉然不顾把很多钱留给一个资质平平的儿子,其实是让他吸引很多骗子,然后黯然神伤的最好方式。
比如,认为自己是天选之人,所有的道路都光明,所有的桥梁都坚固,结果乱投资,十年前靠运气挣的钱,这几年凭本事都输光了。
问过一个富二代:你父亲为什么那么有钱了还是那么贪婪?凭他的智商,这么多钱已经足够他惹祸上身了。
富二代用了一个比喻:
如果一个从小饿大的人,一直吃不饱饭,一生中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吃自助餐,钱已经交了,人已经在餐厅里了,您觉得他能忍住不往死里吃吗?
这其实已经和饥饿本身无关了。
对于财富、社会地位等,人性的常态是“拿起”:崇尚追求、奋斗、成功、基业常青。
固执地认为“功可强立、名可强成”。
“拿起”里有快感:杀伐决断,攻城略地。但是“拿起”并不等于快乐:
老天爷没赏饭、本事不够、时运不济,“拿不起”,不快乐;
拿起的一瞬间,追求的喜悦丧失大半,不快乐;
拿起后想一直不失去,处处提防,常常想下一个“拿起”是什么,不快乐。
所以,比“拿起”更容易快乐的是“拿得起、放得下”,享受过程,接受失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如果再进一步,在拿之前,要明确认识到,失去是必然,得到不是必然。
在这点见识的基础上,尽情去耍吧。
用这种态度去过一生,赢回票价的可能性大些。
四、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如果你吃了一顿美餐,你会感到快乐。
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呢?
当然,是你的身体。
如果你读了一本好书,听了一支优美的乐曲,看到了一片美丽的风景,你也会感到快乐。
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呢?
显然不是身体了,你只好说,是你的心灵、灵魂感到了快乐。
你犯了胃痛,你摔了一跤,你被虫子蜇了一口,你的身体会受疼痛的折磨。
当你失恋了,你的亲人去世了,你想到了自己有一天会死,或者你遭到了不义的事情。
是你的哪一部分在痛苦呢?
当然,又是灵魂。
看起来,人有一个身体,又有一个灵魂,它们是很不同的东西。
有些哲学家否认人有灵魂,他们把灵魂说成是肉体的一种功能。
可是,如果没有灵魂,我们怎么解释上述种种精神性质的快乐和痛苦的根源呢?
讨厌丑恶的东西,它是怎么会具备这样的特性的?
柏拉图对此提出了一种解释:
灵魂必定曾经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生活过,见识过完美无缺的美和善,所以,当它投胎到肉体中以后,现实世界里的未必完善的美和善的东西会使它朦胧地回忆起那个理想世界,这既使它激动和快乐,又使它不满足而向往完善的美和善。
他还由此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灵魂和肉体有着完全不同的来源,肉体会死亡,而灵魂是不朽的。
他的这个解释受到了后世许多哲学家的批评,被指责为神秘主义。
感到奇怪的是,人们怎么没有听出柏拉图是在讲一个寓言呢?
他其实是想说,人的灵魂渴望向上,就像游子渴望回到故乡一样。
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远在思念,在渴望,永远走在回乡的途中。
至于这故乡究竟在哪里,却是一个永恒的谜。
我们只好用寓言的方式说,那是一个像天堂一样美好的地方。
我们岂不是在同样的意义上说,灵魂是我们身上的神性,当我们享受灵魂的愉悦时,我们离动物最远而离神最近。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
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
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
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心灵是一个人的根,人们的观念在心灵深处徘徊而升华;心灵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们的举动因为心灵这个灵魂辗转而改变。
丁俊贵
2023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