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一个午后,阿东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正在巷弄中穿梭,他拿着手机看着百度地图一边走着一边四处张望,他刚从长途大巴上下车,这位来自贵州的小伙第一次来到沿海的大城市,广州的一切对他而言都是陌生且新奇。
他今晚要跟几个同乡聚餐,明天就要开始工作,在广州的老乡帮他介绍了一间工厂,组装灯具的,月薪3700元,加班按正常工资的1.5倍计算,比起老家那边平均1000出头的薪资,这算是个不错的起步,每个月可以往老家寄些钱回去,自己省点也能够存些钱,熬个几年存够一笔钱,看这边能有什么机会,能够留下来发展最好,无法的话拿着这笔钱回老家开个小店也行,反正自己还年轻,此刻的他眼中充满着亮光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像阿东这样从内陆地区来到沿海大城市发展的海潮们人数量庞大,根据统计目前广州市外来常住人口登记为533万人,而四个一线城中外来人口占比数最高的则是深圳,达到了67%,其他沿海较具规模的2线城市外来人口占比也非常高,东莞达到了76%,佛山47%,厦门也达到了43%。
综观人类的历史,内陆地区往沿海地区迁徙自古皆然,沿海地区占有地利之便,资源更丰富,交通更便利,对外发展贸易更是有着绝对的地理优势,种种原因造成沿海地区形成超级大城市的机会远高于内陆城市。人们为何挤破了头也要往这些沿海城市发展,说白了就是城乡差距,美国密西西比州或田纳西州的年轻人也是大批大批地往东岸纽约或西岸的旧金山发展,大城市提供更多资源以及就业机会,如果自己的家乡能够有好的机会与发展,谁愿意离乡背井的前往千里外的异地呢。
可是僧多粥少,即使沿海城市有着诸多的优势,也无法供给如此庞大的海潮数量,如果在老家那边有较高的学历或是专业的技能,在城市求得较好发展的机会相对是多的。事实上,更多来自内地中西部的年轻人们不具备学历以及专业技能,他们只能从事一些劳力类的工作,或是一些服务类的工作,在大城市里,他们属于生活在最底层的一群。
对来自云南的小英来说,离开她的家乡来沿海城市工作,并且能够长期居住在此曾经是她的理想,她是傣族人,家乡在非常偏远的山区里, “在我们那儿,20岁还没结婚是非常少数的,绝大多数的人甚至更早就已经步入婚姻”,她的老公是家里长辈介绍的,隔壁村的小伙,碰面两次就提亲了, 介绍的媒婆告诉她, ”感情可以慢慢培养,能一起生活更重要" 。她没有多想,也没有的选择,村里的每个女生几乎都是如此走过来的。
不过这却是场失败的婚姻,老公好吃懒作,又好赌,不到3年就以离婚收场,她把小孩带回娘家,自己只身来到广州。和阿东一样一开始她也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日复一日的机械性重复工作,长时间的站立都令她身心疲惫。
她有个同乡介绍了她沐足会所的工作,帮客人按摩,按接到客人的数量抽成,一个月勤劳点算下来能够有个8,9千元,生意好的时候可以过一万。
“我们村有非常多的女生都在广东各城市做这行,内陆其他地区做这行的也非常多,基本都是一个拉一个介绍过来的”,小英说。
这是她来广州的第六年, “有做才有收入,没活接就没收入,其实挺不稳定的”,长年手指过度用力令她得到肌腱炎,现在她最大的心愿是想存够一笔钱回老家开个小店,跟女儿生活在一起。 “ 广州的房价太贵了,生活物价也高,自己年纪大了,这行也不知能做多久,最后也是要回家的”,小英看着窗外大楼林立的繁华街道,似乎终于看透她终究不属于這裡。
海潮源源不绝地拍向海岸,后浪推挤着前浪,一往无前,奋不顾身。可千涛万卷的浪潮过后,终会回归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