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程中视线是怎样运行的?
你是逐字逐句阅读的吗?
——《超级快速阅读》告诉你大脑怎样阅读。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分享了4本介绍“如何阅读”的书籍。这几本书中,经常会提到一个内容:速读。
对于速读,有两种比较极端的看法:一种认为速读很厉害,可以短时间看很多书,获得很多的知识,书当然是读的越多越好;另一种认为速读毫无意义,不管快速阅读多少书,没记住就没用,看书就是要仔细的精读。
我个人认为速读的核心是“学会控制阅读速度”的方法。当你想概览信息时,能做到以想要的速度快速翻阅;当你遇到感兴趣的内容时,能放慢速度进行深度分析。
今天我们分享的书叫《超级快速阅读》,作者克里斯蒂安·格吕宁,德国人。他在大学毕业准备律师执业资格考试时,因为没有充足的复习时间而自创了一套学习方法,结果以高分顺利通过了考试。由此,他对高效阅读和学习的技巧产生了兴趣,最终创办了德国格吕宁学院和格吕宁出版社,专门教学生和读者学会他独创的阅读学习法。
德国人写的书相比日本人要严谨的多,信息浓度也大。书中不止介绍了快速阅读的方法和训练技巧,还包含很多脑科学原理,并提供了包含快速阅读+视觉卡片+五感记忆+减压术+复习术在内的整套阅读学习法,尤其适合学生党使用。
我们先来看看,阅读速度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核心内容
【为什么要提升阅读速度?】
- 视线运动的原理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你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视线是怎样运动的?
大部分人以为自己的视线是这样的:
但这只是整体的轨迹。
想要看清一个物体,视线需要停住,对焦,直到物体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影像,然后再去转移到下一个物体。
将节奏放慢,视线其实是这样运动的:
明白了原理,大家就会知道,阅读的速度取决于两个因素:
- 单次看到的“信息内容含量”
- 视线停顿、对焦、成像、移动的运转速度
- 普通人的阅读习惯
很多阅读量低的同学,习惯逐字逐句阅读,这来源于我们儿时学习的经历。
在学校学习时,一学期要学的不过是几本教科书,信息浓缩,内容重要,每本教科书都是必须要“精读”的对象。
我们不止要逐字逐句阅读,还要反复读,甚至朗读、背诵……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大脑的反应是:
- 控制单次看到的信息量
- 放慢视线运转速度
如果在学生时期没有课外阅读习惯,那么我们将一直带着这种信息处理模式,极大的限制了阅读的效率。
- 逐字逐句阅读的弊端
- 低效阅读
只能以缓慢的速度阅读,效率自然低下。
有的小伙伴会说,虽然我读的慢,但是也许我理解的更好,记住的更多啊。
这个…
首先,读的慢,不代表理解的更好,记住的更多。实际上,效果是相反的,读的慢会理解差、记得少。为什么呢?一会儿我们再详细说。
其次,之前我们介绍的4本阅读法图书中,有一个方法是共通的:
通过快速概览全书,了解核心内容和整体结构,挑出最核心和最有触动的信息再进行阅读。
如果只能够使用缓慢的阅读方式,就无法使用“速读全书”的方法。
- 无法集中注意力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物学家罗杰·斯佩里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每秒钟有意识处理的信息量约为126个神经比特。
假设在阅读时,大脑每秒钟处理的信息量只有40个神经比特,那么就有80多个神经比特“闲着”。
我们的大脑是一台异常勤奋的计算机,如果有闲着的资源,它就会在后台调用它们来处理一些其他任务。这就是为什么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很容易就发生“走神”的情况。
阅读也是一样。
假如阅读速度很慢,大量脑资源闲置,大脑就会在后台同时处理很多其他的任务。如果这些任务相比阅读来说,对大脑更有吸引力,你会发现自己慢慢就“读不进去”了;如果当前没有可处理的任务,大脑会逐渐关闭一部分功能,你就“困了”……
再来说说上面提到的,为什么读的慢会理解差、记得少?
我们先来了解下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通过“记忆三结构模型”。
只看加粗的部分,帮大家解释一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非常非常多的外界刺激。
这些刺激不断影响我们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感觉),产生“感官记忆”。我们每天接收到数以亿计的感官记忆,大部分只在脑海中停留不到1秒的时间,就会被“忽略”。
当我们“注意”到一些感官记忆时,这些信息就会进入下一个环节,成为“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我们当前最关注的东西,大家可以将它想象成电脑的桌面,我们就在对桌面上的信息进行操作。
这个桌面的储存空间是有限的,过去认为能暂存的信息数量为5~9个,最新的研究结论是4个。
短时记忆这个桌面带有“阅后即焚”的属性,如果我们不对信息进行“保存”,再有新的信息进入时,旧信息就会被挤出去,进而遗忘。如果我们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使之与长时记忆关联起来,这部分信息就可以“挂在”已有的长时记忆上,成为新的长时记忆。
很多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正在做着一件事,突然微信/电话/应用提示/门铃响了,就去处理了一下其他的事。回过头来,怎么也想不起来刚才在做什么了……通过记忆的三结构模型,你就会明白,刚刚在做的事处于短时记忆,当新的信息进来,由于那个短时记忆没“保存”,它被从记忆空间中挤出去忘掉了……
回过来,我们再看看阅读的情况:
当你阅读到第5个信息的时候,如果前面信息没有与已有信息关联,新信息就会挤掉旧信息。
这只是单纯阅读到的信息部分。
你阅读的速度越慢,接收到“阅读之外”的刺激会越多,阅读获取的信息更容易被挤掉,就出现了读的慢反而理解差、记得少的情况。
- 视线下意识游离
上面我们说了,大脑资源如果不够集中,就会开始分散。
视线也是一样。
我们的视线从来都喜欢动态的事物胜过静态,这是由我们千百年来的生存基因导致的。在原始丛林里,人们需要从静态事物中迅速发现动态事物的能力,那可能是猎物,也可能是敌人。
强迫视线固定在文字上,与我们的生存本能是相违背的。如果这个时间过长,视线就会开始“游离”。
另外,换行对于视线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在阅读同一行文字时,视线只要微微向固定方向移动即可;而换行时,视线需要先定位到下一行的开头。这个动作占用了我们总阅读时间的1/3,也就是阅读30分钟,有10分钟都花在换行上面。
汗,原理说的太多了……
以上,大家明白了为什么要对阅读速度进行一定的锻炼。篇幅关系,具体练习方法我们下篇来分享(=。=|||)
认真阅读到这里,感谢你付出的时间^ ^。
按照惯例,继续留下一个执行清单,大家一起来完成吧~
执行清单:
- 你觉得自己的阅读速度怎么样?快还是慢?
- 根据影响阅读速度的2个因素,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分别对它们进行提升?每个因素起码列出1种方法;
- 如何更好的将短时记忆化为长时记忆?根据我们之前分享过的内容,起码列出3种方法;
(未完待续……)
ps:完成清单的同学,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执行成果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