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彭才华著作《如歌,指向更美的语文》成长记
“人生如歌”、“岁月如歌”、“语文如歌”……彭才华老师多年来用心钻研,以动听的音乐赋予课堂触动着我们的心,深度的文本解读引发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大家斟读才华老师的著作,期望走近、模仿、探究才华老师如歌如诗的课堂。
一、指向更美,触动我心
带着对才华老师的崇拜,近来,我拜读了彭才华老师的著作《如歌,指向更美的语文》。读了这本著作,我感到彭才华老师追寻如歌语文并不是赶时髦的东西,认真思考他的教学主张,回顾自己的教学,就会发现“本真语文”就在才华老师身上发生,这是引导学生积淀文化素养、提升思维发展、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研究中国文化传承的快乐语文学习课堂。
二、深入阅读,学思而行
才华老师提出他的教学主张:如歌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诗性表达,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应然追求,是语文教学艺术的特质表现。我真想了解这些美好的东西如何具体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所以,在本次阅读中,我特别关注他编写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和他的成长故事。了解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他提出的教学主张,以及他的成长历程与他现在自身散发着深厚的文化气质有着怎样的关系。我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学习才华老师的点点滴滴呢?
(一)语文如歌,如何追寻
才华老师提出:“如歌”之“如”有两种解释,一为“像”,二为“到”。我觉得语文是文学艺术,音乐也是艺术。语文课应该上成一首歌,教师在唱,学生也在唱,是共鸣;语文课需注重培养学生语感、情感、美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审美鉴赏力、理解与热爱祖国文化传承。才华老师为歌狂,为课狂,成为了语文如歌的创始人。他的语文课堂如歌如诗,教《燕子》时,他就唱一首“小燕子,穿花衣”,上《狼牙山五壮士》唱《血染的风采》,上《清平乐·村居》唱《国家》……选取与教材相应、协调的乐曲把学生带进语文课的意境中,这是“像”语文。“到”语文,就是在语文课堂上透过美的词语,去想象、思考、欣赏美的意境,从而热爱文学,探究文学,积淀文化素养。才华老师上课有“前奏”,学生听后“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主歌”,读文本,品语言,练表达;有“副歌”悟情;有“间奏”,有“流行句”,成为学生脑海深层的回忆;还有“休止符”,停下脚步,让学生好好思考…我懂得了,语文教学本来就是艺术,“教什么”离不开“怎么教”,若要去除其中一个,就真正失去语文味。“怎么教”,就是要把语文课堂像才华老师这样上得有声有色,有张有驰,有情感有美感,让文学在学生心里扎根发芽,最终于长成参天大树。
(二)文本解读,何以为深
才华老师每个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语言的秘密藏在其中,原来这是语言规律,这是文章的眼睛,这是作者的立意……,多么有深度的解读,为什么我们教了千遍万遍,始终没发现,才华老师一言中矢呢?翻阅“玩味语言,’玩味’寓言”——《陶罐与铁罐》的教学实录,发现节课的设计上正如他的标题所述,“玩味语言,’玩味’寓言”,才华老师从文本语言着手、挖掘文本的字、词、句、篇,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个句子、每一个段落与文本的寓意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由字引发学生对文本大意的概括,理清印象,由词引发学生对童话人物性格的总结,从句子篇章中找文眼,也就是关键词,解构故事的寓意。每一个教学环节看似随意,实质是别具匠心,引人入胜。反观自己,我也曾经教学这一课,但我没有才华老师独具慧眼的本领来发现文本中看起来平平凡凡的字眼,把它提出来引导学生理解童话寓言。寓言是生动易于理解的,我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地指导感情朗读、有感情配手势进行复述,进行一系列机械的语言训练。如此下来,教师和学生就如两条平行线,走到宇宙尽头也找不到交叉点,而才华老师深入研读文本,巧妙融字理知识于识字教学之中,把重点词语与文本大意结合起来,以文眼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核心情节的主线,他把看似熟悉的问题变得陌生化,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再翻阅“反复,有力量!”——才华老师上的这节写作指导课用“读”为“写”引路,又以“写”为“读”深化体会,读多写少,似乎走进了阅读课“读写结合”的模式,但学生却实实在在学会了“反复”的写作技法,并有了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欲望。才华老师的写作课源于思想,思想是写作的动力和源泉。反观自己的写作指导课,都是规规矩矩地步走,回顾学过的课文(列举写作方法、好词好句),阅读习作要求划习作重点明要求定提纲,下笔展示评价,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进行句式、文段迁移套用模仿,最后我也会收获优秀的学生作品。但是这种生搬的写作指导对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显浅,因为它正如“重复”一样,没有“力量”与“思想”,更别提“超越”。才华老师有思想,带领学生探索写作秘密的课堂源于他对文本的洞察力、关注点、思考方向的敏感、有深度的解剖。
(三)学而思之,且行且思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深入研读文本是我们教学的根。才华老师在磨课《刷子李》时,他写道: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反观自己的教学,我们只是看之,看之,并没有思之,思之。因而在课堂上,总是抱怨孩子,你为什么还没想到呢?其实,没有想到的不是孩子,是老师。正是因为老师没有发现文本的秘密,生搬硬套,学生当然没想到了。我教学复述故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根据文本的意思绘制了以人物为主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复述,本以为效果非常好,当我用期待的眼光注视学生,希望听到精彩的,有创造的复述,但最后只能说,你的胆子应该再大一些,你要多读几次故事,说话要完整,因为我忽视了对文本的研究,文本藏着语言的秘密,老屋每一次都会说:我到了快要倒下的时候了!几只小动物说话的句式相同:“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行吗?因为……,我……。”“时间,原因,要干什么事”不同。如果我能把这些藏在文本中的语言秘密发现并告诉学生,学生也能大胆、完整的复述故事。所以深入研读文本是教学的基础,是重中之重。文学素养从何而来,深层解读文本的功底从何而来,王崧舟老师说“教的是底蕴”,“底蕴是书堆起来的”,才华老师身上洋溢着文学气质,神奇的文本解读能力源于他海量的阅读,专注的研究,对语文教学艺术的爱与追寻……
三、为美追寻,感动我心
才华老师精懂音乐、文学,把音乐贯穿文学,源于他的成长。我不仅知道他读师范时曾立志跟音乐老师学唱歌,还知道他的母亲在童年的时候不经意地对他进行了艺术的熏陶,看似随意却成就了他今日的如歌语文。读到这里,我感叹,才华老师多么幸运,从小与艺术结缘。但是,当我读到“见字如面”这个故事,了解他在磨课《凡卡》时那种微妙的心情变化,付出汗水的过程,看到他写的这一沓厚厚的教学设计,看到王崧舟老师对他的描述:“才华老师一夜无眠、碰撞、交锋、撕裂、迷茫、困顿、崩溃、空白、醒悟、鼓荡、想象、整合、重构……,一个全新的教学设想伴随着那个清晨的美丽日出诞生了。”顿时感动,我便在书后写下了一行话语,用来警醒自己:我不能只赞叹老师人如其名,更要学习老师对语文艺术孜孜不倦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