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八十年代录像和电视还没出现的时候,看电影可以说是全国人民的文化盛事,一部好看的电影就能轻易地在小县城里造成“万人空巷”。
爸妈在电影院工作,好看的电影几乎场场爆满,在爸妈三班倒的忙忙碌碌中的,我们仨姐弟也悄悄长大了。
虽说是写看电影,其实是怀念那段时光,记忆中跟爸爸相处最快乐的时光。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想起了爸爸,爸爸离开我们一年多了。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爸爸。
说起童年,就想起电影院,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姐弟仨是在电影银幕下长大的孩子。
我们家可以算是“电影院世家”,注意不是“电影世家”哦。爸爸妈舅舅舅妈都在电影院上班,我们县城鼎鼎有名的“红星电影院”就是外公设计建造的,这是写入县志的。不过说明一下,爸妈舅舅他们在电影院工作不是靠外公的关系,这纯属渊源,也就是说“缘分啊!”
爸妈双职工,孩子太小又没人带,只能统统带到电影院。长大了,养成习惯,放学先不回家,直接去“红星电影院”找爸爸妈妈,看场电影,再一起回家。晚上,八十年代电影最火的时候,县里的灯光球场还开夜场,我们叫“露天场”。这样一来就更麻烦了,爸爸在露天场,妈妈就在电影院,爸妈同时要上夜班,每天晚上真的都要被提溜去看电影了,不过怎样都比反锁在家里好吧!
记得《少林寺》吗?我连续看了六个晚上。不过也别太着急着羡慕我,《少林寺》和当时的李连杰固然好看,也经不住电影院从早到晚循环播放啊,看到最后我都有点看伤了,记得当时听爸爸说还要加放一天我真是不高兴极了。
电影散场的时候,整个“露天场”只剩下我们姐弟三个,等爸爸收完那块大银幕才回家。爸爸是放映组的组长,带着年轻人收幕布。我最喜欢帮忙放那绳子了,叔叔阿姨们总会夸我勤快,但是放绳子是有技巧的,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两边要同步,让幕布缓缓降下来,像折扇子一样自动折成一叠,爸爸他们再麻利地把它折叠成一个立方体。
其实我更喜欢看爸爸挂幕布。电影开场前,提前一个多钟,爸爸他们就要挂好银幕。厚厚重重的白色银幕,要把它两个角悬挂到高高的架子上,必须走到不近不远的地方,粗粗的绳子在手里甩啊甩啊就甩出去,像撑杆跳运动员那样,高高抛过那最高的铁架,落下来抓住绑好。
爸爸每次动作都一气呵成,一扔一个准,帅极了,这些是需要长期练习的,有个哥哥刚入行,抛了好多次都抛不过去。那么大块的幕布要绑得不偏不斜,看了才舒服。要绑得不松不紧,风吹了才不会乱晃。爸爸和电影队里的哥哥姐姐就这样忙忙碌碌地准备着,音乐一响起,观众就开始进场了。
一个多钟头细细碎碎的准备工作,观众是看不到的,观众进来只看到银幕,好像银幕本来就在架子上似的。
说起“露天场”,就想起那个晚上,诺大的球场我们姐弟仨和七只小猪的故事。
那天电影散场了爸爸在收幕布,我们仨依然在玩耍,忽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球场上多了几只小猪,怎么回事,这么晚还有小猪在街上跑,谁家这么不小心,结果靠近一看,正是我们家的猪!怎么可能,出门时猪圈明明关得好好的呀,而且小猪怎么会知道我们在这儿呢!
接下来就可想而知爸爸有多狼狈了,一人要赶七只小猪还要带我们仨,一路还要应付我们三个的“一百万个为什么”——小猪为什么知道我们在这儿?走到南门桥,还有几只不听话的小猪往“堤顶”跑去……黑灯瞎火的,全黄冈就剩我们一家在大街上赶那几只小猪了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妈妈让爸爸去买猪苗,结果爸爸从乡下带回了一窝小猪,一共七只,还很高兴地跟妈妈说好便宜。岂不知那是一窝小野猪,那跳跃能力和破坏能力,真叫厉害啊!跟普通家猪根本就是两回事。猪窝的栅栏已经加高好几次了,对它们来讲依然是小菜一碟,轻轻一跃,想什么时候出来就什么时候出来,这不,都溜达到露天场来看电影了。
至今想想都觉得搞笑,空空荡荡的露天场,游荡的仨姐弟和七只小猪。这件事成了我们家的经典。
看完电影,有时实在太晚了,爸妈会让我们先回家。可是老弟困了,不愿走,就耍赖,要姐姐背。姐姐也没大多少啊,背不动啊,那就自能背一段拖一段,他边走边睡我和姐姐一人拖他一只手。有时拖烦了,姐姐也调皮,想捉弄一下弟弟。看到路边有一台空“板车”,就把弟弟拖上去,弟弟发现怎么停下来了就醒了,就哭。后来投诉给妈妈,妈妈也苦笑不得。谁让他老做我们的“拖油瓶”呢。
电影散场,等爸爸收好幕布,大街上早已经空荡荡的了。爸爸踩车二十八吋双横档的大单车,驮我们三个回家。有次,爸爸想显摆他的技术,他说能把单车踩到跟地面成三十度甚至更少。据说爸爸年轻时身体素质极好,能大翻跟斗蜻蜓倒立,不过我们长大见到的爸爸已经是一个做过胃溃疡手术的“面黄肌瘦”的人了,所以爸爸的一切回忆对我们来说都有点像在吹牛,每次爸爸说起威水史我们仨都保持着面无表情你高兴就好咯的神色(想想真是不孝啊)。
那天爸爸兴致实在高,根本无视青石板滑滑的崎岖不平的路面,非要表演给我们看,然后~场面有点尴尬啊!
那个年代爸妈在电影院,总有点小骄傲。“露天场”看电影别人都是直接坐地上或者坐台阶,我们是坐在全场唯一的木头长椅子上。小学统一组织看电影,可以不用交钱买票。电影胶片,电影播放之前要查片,查出损坏的就要剪掉。不知其他人的玩具是什么,这些电影胶片就是我们的玩具了,跟谁好就给谁,小伙伴们围着我那羡慕的小眼神啊,我都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
从懂事或者不懂事起到大学毕业,看了多少电影真是数不清。有好电影,妈妈甚至会怂恿我们去看。“不怕的,看第一场就好,看完再回来学习”,她说。这就是我妈,这究竟还让不让我好好学习呢。(达看到这里,自言自语说了一句“溺爱啊,我妈咋就没你妈好呢”。)
电影院呆久了,自然会听到当时最流行的歌,开场前等观众进场的时候通常会播电影主题曲啊,邓丽君啊……循环播放,听着听着就会了。经常有人问我“你怎么会唱这么老的歌?”
电影看多了,看电影也变得“厉害”起来。一部电影,一般都要看好几遍的,看久了自然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来。每部电影都有套路的,基本上他说了第一句我就知道第二句,跟神算子似的,一说一个准。跟林先生打赌了好多次,百试不爽。(就这样发了一笔小财啊!)
看多了也能讲,爸爸说他以前放无声电影的时候也经常要“讲电影”。一部电影看完我能记住许多细节,从这个细节推出整部电影的情节,所以一个钟的电影我能洋洋洒洒给林先生讲上两个钟。十几年前一起看《飘》,本来就很长的电影,三个钟下来他有点听呆了,至今说起都露出崇拜的小眼神。就是现在,除了那些打打杀杀的,有些电影他不想自己看,就央求我“你讲吧”。
有次去看潮剧,旁边几个剧团退下来的阿姨在看剧(举止打扮就看得出来了),她们边看边评论,我在旁边听了老半天可着急了,插嘴说你们说得不对,应该怎样怎样。那时我才读小学低年级啊,小得我都不记得了。那几个阿姨诧异得老半天合不拢嘴,可能觉得小屁孩怎么看得懂这些,还煞有介事地跟她们讨论。
长期地以电影院为家,以至于觉得看电影不用花钱是天经地义的,直至现在,对于一张票百八十的还是没怎么适应过来。每次买电影票都很迷惑,“看电影要钱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