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儿子要去衡山街上吃烧烤。婆婆唠叨:“放着家里的饭菜不吃,吃烧烤,想起有味。”儿子只过年才回老家,我陪儿子偷偷溜到了街上。
下午时分,烧烤摊有好几个,街上行人寥寥。三角路口,这个红蓝编织袋布搭建的简易棚却排了一列队。
带孩子的老人在棚里等。我在徘徊时,前面排队的白色羽绒服女孩说:“要排队。先自己选了放在篮子里排队。”
她一口的普通话。看来也是从外面回来的,应该是外地人和衡山本地人婚嫁。如我个儿子,虽年年回衡山,能听懂本地话,不会说。
儿子点了些豆腐串、长短不一的火腿肠、藕丸子、牛油、藕、韭菜等,大都是素菜。我拿鸡翅膀、鱼给他,他说不好吃。
儿子回衡阳农村后,这几天,天天到街上烧烤摊报到,把能吃的吃了个遍。
烧烤摊摊主,矮矮胖胖的一年轻人,话不多,头也不抬,快速在烧烤架上翻动烤串,右手熟练地刷油、撒盐、孜然、辣椒粉。
不用任何计算器,他能准确报出每个顾客结账时的金额。虽是年初二,价格和平时一样。一大包,78元。
运气不错,40多分钟后,烤串到手了。婆婆看了看打包回的青菜、藕串串,不屑地说:“都是家里有的菜,就是放了点辣椒粉、烧烤粉,怎会有家里的味好?”
“外面的菜,确实不如家里的菜,所以点的都是家里的菜呀。”我的话成功让婆婆转换了话题。
她高兴地招呼着,把自己烤的腊鱼腊肉,种的红菜苔、圆包菜,送给来拜年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