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90后的这一代人,对于“求人”这件事其实并没有太多“深刻”的体会,并非我们麻木亦或是习惯了求人,而是我们并没有多少“机会”去做这件事儿。
家里两三个兄弟姐妹亦或是独生子女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是很常见的,基本都避免了父辈们因为基本生活所需而遭受的磨难,丰衣足食的我们在小的时候尽管偶尔可能会见到父母因为一些事情求人,但那似乎都与自己并没有太多关系。
能记起来最早的“求人”事件是小升初择校的事情。一向都在班级名列前茅的我在小升初的考试中竟意外“落榜”,悲伤过后便又不得不面临被命运随机安排的境遇。标准线以上的同学都进了县里最好的学校——一中,这意外着未来是有可能通过上学这条路而走出那个小县城的。而另外一些人就比较悲惨了,他们将被“随机”分配到一中或者是另一个几乎不会考上好高中的学校——职业中学,并且这“随机”也是非常不公平的。
这样的境遇让妈妈也很难过,毕竟对于我的教育她一直都特别得上心。记得妈妈找到大姨夫,让大姨夫找一下关系,尽可能把我分配到一中去。具体的场景已经记不清了,但这是留在我脑海中关于“求人”的最初记忆。
之后的十多年就几乎再也没有过这样的事情。求学的历程还算顺风顺水,尽管毕业后经历过一小段儿比较动荡的岁月,但也都独立扛过来了。
至于金钱方面,90后受益于时代的进步,尽管大多数人都还是月光族,但每个人都至少有几张信用卡,这就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因资金而开口“求人”的情况。当然,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况。
当年初给自己定下买房的目标时,心里其实就已经有一些压力了。在西安的“摇号风波”中能选到一套房子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开发商的一些苛刻要求自然也只能忍一忍了。百分之四十的首付款对于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父母提供了大部分,剩下的就得自己想办法了。“求人”似乎已经在所难免了。
找到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哥们儿,每人刷信用卡凑了一些,认购当天还因为差一点零头给学长打了电话。总之,一向很少向朋友开口的我还是为了在人生中迈出这一步而做了一些欠人情的事情。
再回头想想,其实也没有什么。能愿意为我们提供帮助的人至少都是走进我们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他们认可的。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一定要100%做到信守承诺,哪怕再艰难,也不要失信,否则这次“求人”可能就是砸自己招牌了。
社会的构成都是人与人关系建立的过程,“求人”也只是在万分无奈下达成大目标的一个方式,但尽可能成为那个为他人提供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