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但社会本身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更是为了培养出能让社会更加有利于人的发展、人的幸福的人。教育的核心是人,课程的核心是人的学习。
什么是学习?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至少包括新经验的获取、新经验与原有经验碰撞产生变化这样两个过程。
学习是本能还是后天习得?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人在降生的瞬间就开始学习了。人获取经验的能力基于神经系统以及其感觉功能,胚胎三个月神经系统就已经出现,胚胎五个月,听觉系统就已经逐步发育,胚胎六个月,嗅觉系统开始发育,胚胎八个月,味觉系统已经发育成熟。人在出生之前就已经能够通过神经系统感知变化获得经验,已经具有吞咽、吮吸手指、触摸脐带、原始行走、抚摸性器官等行为。可见胎儿时期,人类已经开始学习,学习是一种本能。
影响人的学习的因素又有哪些呢?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需要、兴趣、元认知能力、注意的品质、意志品质、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等都是影响人的学习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注意的品质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其它因素则是可变的。
什么是好的课程?我们很难回答,但好的课程一定由适于学习的理论所指引,因此,好的课程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好的课程应该关注人在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注意的品质的差异。也就是说需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发育阶段的人需要“因时施教”。“因材”的基础是施教者对学习者有足够的了解,“施教”的基础是施教者爱的能力和学习者对施教者的信任。师德与师爱不仅是道德范畴,更是施教者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师德修养,不仅要求施教者“身正为范”,更要求施教者具有爱的能力。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好的课程的重要体现,“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2、好的课程应该关注人的需要。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作为一种社会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有着强烈的爱和归属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社会性需要,好的课程应该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参与课程的人平等、民主、彼此尊重关爱,相互合作,分享成果,以是否惠及众人、是否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价值实现的标准,也就是要“以人为本”、“合作学习”。在使用“智慧课堂”、“大数据分析”等精准教学手段时应注意学习者隐私的保护,给予学习者尊重与关爱。社会性需要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它受到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以及经验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社会性需要。
3、好的课程应该关注和发展人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发展兴趣对人的学习的重要性。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备受推崇,他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什么主义? 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人的兴趣有着千差万别,选课走班、校本选修课对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好的课程应该关注人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而这种能力的获得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者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过程,有助于提高人的元认知能力,有助于人“学会学习”,这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
5、好的课程应该关注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新课程改革倡导要注重学生发展必备品格的培养,其实,就是对人的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部最新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6、好的课程应该关注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断多样化,什么样的呈现方式才是最有利于学习者的呢?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其中工作记忆也可称为短时记忆,它的容量有限,一次只能存储5—9条基本信息或信息块,工作记忆的负荷受来自材料的内在本质、材料的呈现形式及学生的活动的影响。有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它取决于所要学习的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教学设计者不能对它产生直接的影响;外部认知负荷是超越内部认知负荷的额外负荷,它主要是由设计不当的教学引起的。关联认知负荷是指与促进图式(长时记忆)构建和图式自动化过程相关的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都直接受控于教学设计者,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因此,在利用“智慧课堂”等多媒体技术时,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文字、图片等),增加关联认知负荷(学法指导),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个体能承受的认知负荷。
人的学习,绝不只是知识的学习,好的课程绝不止关注知识的获取,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课程创新从未止步,“以往的课程灵魂必须安放到彼岸安息,而此岸的我们,则需要获取新的灵魂”,作为施教者的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