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参加了一个活动,活动的主题不甚明确,前期没有分工,也没有讲清楚活动嘉宾的构成,因此活动组织的有些闲散,导致了有些人伐开心。大老板在餐后的茶话会上,请各位畅所欲言,大家又都急于表现自己,将活动流程,内容批评了一溜够,最后导致出钱的人伐开心,出力的人伤自尊。
回来后,我在想,大家的努力都在渴望被赞许,不赞许也至少被认同,我们为何吝与给他人认同感呢?为什么一上来总能看到他人的不足,可改进的地方,却没有值得我们称赞的地方呢?
我没有去翻《认同感》的那本书,反而打开了《沟通圣经》中的第三章——倾听。
这一章是教我们倾听的重要性,并如何倾听。
首先给我们解释了,沟通的误区。——至少,这之前我也认为,沟通的误差源于输出方,我收到了错的信息,那么是讲的人没有表达清楚,或者是讲的人没有确认好,与听的人无关。
沟通是双向的过程,说跟听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主体。因此,我们不能只注重说,同样对于“倾听”也需要端正出严肃的态度。
如果我们态度端正了,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会发现,对方讲的也并不是完全无聊或没有道理;那既然对方讲的有些许道理,为何我们还不是很认同呢?
书中提到一个词——“心胸开阔”。我们渴望被认可,却又不认可他人,主要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偏见。——看到这句话,眼前忽然一亮,惊诧感闪过面颊。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我们自己的视角去审视这花花世界,那符合我们价值观的,我们接受,不符合的,或相违背的,我们找各种理由去排斥,抵触。其实,是我们自己越活余越自我了。
想想当年,我们年轻的时候,对世界张开怀抱,不管是刘德华,还是周杰伦,不管是传统的京剧,还是新传入的HIPOP,我们都可以统统接纳,那上一代人的不理解出现时,我们满身不屑的跟他们讲,这是代沟。不知从何时起,再听,再看年轻人的世界,他们的音乐,我们听不懂,他们的爱好,我们不理解……我们依然美其名曰“代沟”。可是,我们并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这个问题的存在:以前的我们尽管渺小,可是我们的宇宙是无限大的。回过头来,看当下的我们,虽然长大了,能力强了,不是以前的小点点了,变成小圈圈了,按道理说,我们接触的面更广阔了,视野更开阔才对啊,为什么现在的我们狭隘了呢?有没有发现,我们只关注我们圈圈里的范围了呢?有没有发现,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张开的怀抱,已经闭合了呢?
书里说“不要因为与你的信念,态度,理念和价值相抵触的信息而感觉到被威胁或侮辱,也不要立刻就排斥”,“不要根据对方的人格,传达的信息和你自己的反应过早下结论。你可能会看错,而且如果太早下结论,可能会因此错过听到真相的机会”。
两个“不要”,恰恰说明了我们现在的状态,那我们该如何改进呢?
书中虽然没有明确的给出方法,但是从另外的角度为我们指出了方向——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客观的对待他人,对待世界,“控制成见带来的影响”。
我想,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这些,我们也会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并可利用这种平和的心态积极的面对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