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三遍《寄诸用明书》原文,大概是讲阳明先生对于仕途的看法。
先是看到来信说学力增强,阳明先生很为他高兴。
接着谈到其他两个侄子,小小年纪就去参加科举考试。心里微微有些担忧。更是直言: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因为天道在于小的时候要凝聚心神,专心学习,才能厚积薄发。更是讲了有的树光长叶子不结果,因为华美太过暴露。(其实有点心虚,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但是不想看译文,就想自己先琢磨。)
最后一段,说有人来信劝他做官,他拒绝了,理由是他还没有学好。说日后年龄大了,不能专心学习了,终将无所成。但是不当官也不行,老祖(还不知道是谁)非常不高兴,他自己只能感叹几句,还得做官去。
这是没有看翻译理解的意思,我吃惊的是,如果原文就是我理解的这样,这样的阳明先生实在是少之又少。
对比当下,家有孩子的,哪个不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
而阳明先生明明可以有官位,却不愿意去做官,而是想沉浸学习。并劝告侄子们不要及早当上官,“终将无所成。”
啊啊啊?这和我听说的可天差地别啊。记得多年前,一个朋友说,哪个当G的,不想上去捞一把?不然谁费那劲掏钱当G?
即使今天想起来,我依旧惊掉下巴。这几天一直刷到教员的有关文章,为他老人家的纯粹和光明磊落所震撼。
堂堂一国当家人啊,开国大典上里边居然穿的是补过四回的毛衣。
这的多纯粹,才能这样啊?每读一篇,哭一次。
今天,读到阳明先生的志向,也让我瞠目结舌。
圣学到底是个啥呢?阳明先生所说的学,到底是学啥呢?我还没有明白。
只是想起今早看的那篇文章里贴的一张图片,教员的书房兼办公室书籍最多。
不敢反观自己,书倒是可能也不少,读的着实不多。更有大把时间被我刷视频,看文章,打游戏着过去了。
自责一次次出现,好吧,收起我的自责。我不敢做出承诺,今后不再浪费时间。
且慢慢走着看着吧,如果今天比昨天少浪费一分钟,也算是好的。
“收放心”的功夫,还是得练起来。还想弱弱问一句:难不成阳明先生或者教员都不玩的吗?他们只想着学习或者工作吗?又或者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巨大乐趣,所以并不觉得这两个是讨厌的。
好吧,再次回到那天和小邓子聊的话题:学习是痛苦的吗?
我闭上眼睛,做了一个极简版呼吸练习,把这份我对学习的感觉先接过来。
哇哦,闭上眼睛,恍惚看见初中时每天学会一道数学题,那份开心。
还有大学时那份迷茫,纵然说是背了一些英语诗歌,背了一些单词,可是和能力并没有关系。再也没有那种学习中的快乐了,
甚至只有背不完的单词,听不懂的听力,读不懂的文章,做不对的泛读作业。
来自语言本身智慧的感觉很少有,挫败倒是排山倒海。
再加上人际关系一点不会,我一整个无处安放的感觉。
工作后,也很少体会到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大概还是因为内在羸弱,不足以支撑我继续向前走。以至于最终倒地再不能动了,慢慢找到心理学这把钥匙,慢慢了解一点自己。这才慢慢活转过来,这两个人都是我至高的老师啊。
阳明先生弟子无数,这不就是人和?教员说让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不也是人和吗?
不管是几百年前,被贬至龙场的阳明先生,还是近百年前的教员,都是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做出了最伟大的事。阳明先生教学,治理匪患。教员解放新中国,打下工业基础。
可见,天时地利放一边,人和是首要的。对他们来说,天时地利基本等同于负,唯有人和。对我们来说,天时地利估计都有,我们相对平安健康,缺的是人和。
也许我们的经典文集里讲透了人性吧,也许我读的还是太少,我找不见人性二字。
但他们都精通此道,对人心把握精准。
说来说去,读书二字跑不了。也许哪天我读得足够多,理解又有所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