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热难安。现代人,尤其是像我一样生活在深圳的人,已经无法忍受没有空调的日子。昨晚与几位好友相约去大排档宵夜,只因坐在大排档里的吹不到空调的一角,便食不甘味,坐立难安,只想赶紧吃完了事。唯有回到家中,赶紧打开空调,往柔软的床上狠狠一躺,才算是回魂。
我在火炉城市长大,相较大部分人已更加耐热。曾经在北京念书时,宿舍里的同学总是对我在夏天的夜里还能抱着棉被睡觉表示震惊。但深圳的夏炎热而漫长,赶上高温的年景甚至从3月底到11月都是盛夏,即使是我也很难忍受这里绵延的苦热,一衣柜颜色靓丽的夏装却让我看的心生厌倦,即便她们还都是今年的新款。
今年的天气其实还要好些,没有经历严寒,酷暑也来得更晚。时至5月,我都还没换上凉席,靠着去年买的鸿运扇的微风就能睡着,情景正是应了那句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甚是惬意。不过好景不长,一到6月事情就变得大不一样。凌晨一点我被热醒。房间如同蒸笼,而我则像铁板上的煎饼,翻来覆去。风扇只能将热浪一遍又一遍地吹拂全身。辗转了20分钟后我终于起身,从抽屉里找出遥控器,也顾不上今年还没洗过空调,“滴——”的一声,凉风徐徐送出,才算是平复了半夜醒来的怨气。
算一算,空调也不过普及了二三十年而已。如果人类历史浓缩为一天,空调大概才吹拂了不到一秒。可现在,和手机、wifi一起,并称现代三大发明,少了哪样都不能渡夏。我小学时家里还没有空调,但没有徐徐凉风相伴的夏日,却是我人生最难忘的一个个夏天。那时,夏天最不可少的元素应该是蝉鸣和蛙鸣。而现代城市钢筋混凝土铸就的森林里,已经很少能听到这些生物的鸣叫。一声长长的蝉鸣,总是会把我带回赤白的夏日;一串串清脆的蛙鸣,则让我想起家乡的夜色。
小时候最盼望着放寒暑假,因为放假了便能去老家玩。奶奶家落在那个小城市中心的山脚下,往后是人民法院和上山的路,往前则是热闹的商业街。那个城市曾以盛产稀有金属锑而闻名全国,市中心最高的楼就叫做锑都大厦,大厦顶有一个大大的钟,每到整点就会响起一小段悠扬的音乐,再按时间点数慢慢地敲响钟声。小时候的我总是竖着耳朵听着报时,“铛——铛——铛——”,心里和钟楼的声音一起数数。楼下有一个门球场,和周围的老年人一样,爷爷奶奶每天早上喜欢去楼下打会儿门球,带上宽檐帽和白手套,“嗒——”,清脆的一声撞击,球就从钢筋弯成的小门里穿过,爷爷奶奶们的笑声和说话声从餐厅的窗外传进来。而我不喜欢门球,我喜欢跑回卧室里,看着窗外一颗大大的梧桐树,树上总是有蝉在长长地鸣叫。这种叫声,在姑姑家的窗外也是一样。姑姑家离奶奶家有些距离,因为住在靠近厂区的山腰上,并不在市中心。儿时的我最喜欢到姑姑家玩,因为家里有看不完的书,山后有小溪流,还有会跟我打架的表哥。白天姑姑和姑爹去上班,我和哥哥则在家里写暑假作业。姑姑有心脏病,哥哥总不允许姑姑在的时候开吊扇。白天姑姑不在家,我就会把吊扇打开,趴在桌上看着窗外。防风挂钩顶住窗户木质的下缘,在一阵阵微风中发出吱扭吱扭的声音。窗外不远处是灰色的石壁,因为山势的缘故,石壁再往上才又建了楼房。石壁上有一颗无花果树,不过因为果子结的晚,我通常都已经过完暑假回自己家了,记忆里我只吃过一次它结的果子而已。成熟的无花果散发着清香,果皮十分娇嫩细腻,一咬开便汁水四溢,果肉柔软的口感充满口腔。果树上总是趴着看不见的蝉,在夏天的正午便开始悠长地鸣叫起来,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在我的记忆里与夏日烙下了密不可分的印记。
到了夏夜的晚上,背景音则是一串串蛙声。离家不远就是农村,晚上爸爸妈妈会带我散步去那边,塘边和草丛里总是趴着各种各样的小生灵。有蝈蝈儿,也有青蛙或是蟾蜍,还有各种各样我叫不上名儿来的,也看不到的小家伙们。夜色的降临就是它们的舞台序幕的拉起,一首首不间断的合奏总热闹而不单调。其中蛙鸣则是最突出的男高音,在池塘边似乎还能听到回声的混响。那时候夜空总是像深色的蓝丝绒一样,星星一颗颗地点缀其上,就像一户户住宅的窗户里透出橘色的光。幸运时,还能在草丛里捉萤火虫。我小心地把萤火虫捂在两手之中,凑近了看它肚子上黄绿色的光芒,一闪一闪,一亮一灭。等看够了,就把手打开,让它又接着飞进草丛里的同伴之中。散步完回家,爸爸总会从冰箱里拿出一块西瓜切给我们吃。我一口一口咬掉的西瓜,也如同我童年的暑假,一点点消逝在了时间里。
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不知不觉,我已经离开那样的日子近20年,却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些美好的细节与光景。今天早晨在炎热中醒来,似乎听见窗外有遥远的蝉鸣,另我不禁想起了这些,没有空调的日子里的夏天,是我最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