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假前的年终会议上,上司聊了一下我们的个人特长。
记得年初,上司说公司要转型做视频节目。那时候我还在做新媒体,天天写文案、做PPT。为了适应公司的变化,我利用春节期间学了视频剪辑软件final cut。
因为是半路出家,我学的很吃力,但我相信坚持总能获得成功。
为此我还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了我的学习经验,点赞的人还不少。
后来发现:这样做没什么卵用——几个月后,公司招聘了两位专业的剪辑师,剪辑水平让我望尘莫及。
但是,这两位剪辑师都羡慕我的文案写得好,以后有视频栏目出来,文案自然是丢给我;而公司拍的那些视频,自然是丢给剪辑师剪辑。
你们可能会说:每个人都有专长,做好自己就行了吧!
话虽如此,但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小伙伴没有找到自己的专优势,就容易羡慕别人的专长。
比如这两天,我在Book群里问:大家1月都完成了哪些目标?看到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羡慕他们、忽略了自己的成就。
有一次,我找咨询师朋友问了一个问题:我的沟通能力很差,在项目中总是不好推进,怎么办?
咨询师说:找到在沟通方面能够帮助你的人。
就这么简单?
是的。
我的专长是文案、策划和统筹,简单的沟通能力还是具备,但如果要谈一个合作、负责具体的业务联系,我就不够格了;这时候,我的重点不是努力去提升沟通、达到能谈判的水平,而是找到能够胜任这件事的人、把整个项目推进。
就像上司在今天的会议中说:“你们觉得这件事,谁能胜任、就安排谁去做,包括摄影师、剪辑师,甚至是我和老板,都必须配合你们。”
意思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当然,事后我还是可以抽时间去弥补自己的沟通缺陷。
古典老师提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专多能零缺陷”。
“一专”指让自己有一项专长非常突出,你甚至能通过它赚到钱,比如秋叶大叔的PPT能力、彭小六的写作能力。
“多能”指有可能多储备几项能力可以搭配着使用。假如你的演讲能力很强,你是不是可以学学PPT,让自己的演讲如虎添翼?你是不是可以学学写作,做一个自己的演讲自媒体?
“零缺陷”指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弥补自己的弱势,让它们不再是你的“弱点”?
为什么要“一专”而不是“多专”?
首先时间和精力不允许。每一个领域,你想超过90%的人、做到极致,那就非常不容易。
其次是,你需要建立一个标签、一个能把你和别人区分开的身份,就是我前段时间说的“定位”。
如果你浑身都是标签,给别人的印象,就是“定位模糊”,似乎什么都能做、但都做不好。
最后,如果你想成为斜杠青年,也不要急着去发展“多项能力”,而是先把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再去扩展能力。
一专,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