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节课数据类型的学习,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上节课在屏幕截图中“x = 3、x = 3.5”这样的代码语句。在这个编写过程中,我们用到的x就是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变量。
变量指向各种类型值的名字,以后再用到这个值时,直接引用名字即可,不用再写具体的值。比如上节课用到的x值,需要打印的时候,我们直接输入print(x)就可以,而不用输入x的具体值。
在Python中,等号(=)被称为赋值语句,表达的意思是将右侧的值赋予给左边的变量,而上图中x = 3表达的意思就是将整型数字3赋予给x这个变量,以后需要调用3这个数值的时候,直接调用x即可。
Python使用变量的之前需要对其进行赋值,没有赋值的变量在编译的时候就会报错,无法正常使用。定义一个变量x,不赋任何值,输入及结果如下方截图:
同一个变量可以反复赋值,而且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变量。而被赋予多次值的变量,打印出来的结果是最后一次赋值的数据。
PS:截图中x = ‘ABC’属于字符串类型,这里先做了解,后续会进行讲解。
在编程语言之中,变量本身不固定的语言被称为动态语言。即定义的变量可以随着变量被赋予的值变更自身的数据类型。Python就是典型的动态语言。而与动态语言对应的是静态语言,静态语言在使用变量的时候,必须先对变量指定数据类型,如果出现赋值时与定义的数据类型不一致的情况就会报错。相对来说,动态语言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赋值的升级操作。先看下下面这个操作:
看完这里,一定是各种懵逼,什么鬼?不符合数学常理不说,这个20从哪里出来的,不要着急,这里是个小难点,我们一点一点的缕清。
首先,a = 10和a = a + 10不是数学计算公式,这是两条赋值语句。a = 10是指将右侧的数值10赋值给a,第二条a = a + 10是指将a + 10的操作赋值给a。
第二步,因为a = 10,那么a + 10则为20,而第二条语句又将a + 10这个值赋给了a,根据之前掌握的东西,如果一个变量被多次赋值,那么输出的是最后一次赋值的结果。所以,最后打印出来的a就是20。
接下来,我们用比较专业的词汇描述下这个过程:
第一步a = 10,我们的Python解释器在计算机的内存中新建了一个变量并且赋值为10,然后我们在Python中创建了一个变量a,指向了数值10。
第二步a = a + 10,Python解释器同样在计算机的内存中新建了一个变量,但此时赋值为a + 10,因为我们在第一步中已经让a指向了数值10,那么a + 10的最终结果为20。然后我们在Python中创建了一个变量a,指向了a + 10,此时a的值为20
第三步,我们使用print函数输出a的值,最终打印出来的结果为20。
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要来问,如果我给a赋值之后,又把a = 10变成了a = 20,这样输出的结果会不会变化呢?那我们来看下,为了方便区分,我们把原本的a = a + 10写成b = a + 10。
很明显,b的打印结果并未受到a值的变化影响,尝试下能否用刚刚的逻辑进行自我描述下。
如果对此有疑义,可以添加学习群一起讨论。欢迎加入Python学习交流群(1104627612),一起督促,一起学习。
接下来介绍一个在这里常用的新函数type(),当不确定某个变量的是什么数据类型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个函数。上节课在学习数值型数据类新的时候也使用过这个函数,使用type函数,将变量置入type后面的括号,外面再用print函数包括起来,就可以输出该变量的数据类型了。输入结果和截图如下: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变量名称的规则。
程序员在定义变量名的时候,都会选择有实际意义的名称,以此方便记忆和标记用途。但是定义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规则:
变量名由数字和字符组成的字符串,但是必须以字母开头;大小写字母开头均可,但是初学都建议使用小写字母开头。
Python中对于变量名称是区分大小写的
变量名如果出现多个词组,可以使用英文下划线“_”进行连接
如果变量名取的不符合规则,编译时会提示语法错误(Syntax Error)
Python中的关键字不可以作为变量名来使用,Python中有33个关键字,都不能用来定义变量名称。
以下是Python所有的关键字,可以借用Pycharm来识别,只要是关键字在
Pycharm平台中字体颜色都是不同的。一次性记下来压力颇大,但是先混个眼熟,看的多了也就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