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加入特训微写作的第一天,心情自然是无比激动。因为这里有“军事化”的时间管理, 彼此团结督促的“战友”。
是时候了开始热血沸腾,只为完成那个未完成的梦。
此刻是凌晨一点,老公发现从未超过十点睡觉的我今天为何如此反常?
他纳闷自从生完孩子后除了育儿方面的书籍,其他基本不碰的我为何如此孜孜不倦的研读?
我拿起了放在书柜第一排第一本书,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仔细的阅读起来。
我没有理会他的疑问,因为我怕我会打断已经进入书海世界思考的自己。
因为杨绛先生的著作是让人尊敬的,我只读完前言15页就已经思考我的人生了。
确实有点夸大了,可就是这么的神奇。我有个习惯,这个习惯得感谢上学时期的语文老师。
每次下课后她让我们预备第二天要上课的文章背景,作者,经历,或者其他代表作等等,因为每个同学的信息渠道不一样,第二天回答同一个问题的答案也不一样。
这种方式让我一度的为之着迷。有的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好的,电脑一敲什么都知道了,只要打印出来第二天照着念就行.
弊端就是信息量大,同学只挑与文章相关的内容回答并了解浅入.
我的方法则是直接去图书馆,找到作者的背景及他其他的代表作并加以研读,我会在本周内完成下周需要的几篇文章的相关信息,故上学期间语文成绩一度是我的骄傲.
貌似有点跑题了,继续说为什么我读了几页前言就开始思考人生?
先简单介绍一下杨绛先生 的背景。(我说了,我喜欢读书之前了解一下作者基本信息)
杨绛先生其实是个女的,(别打我,有的人真的不知道)另外她的先生就是我今天的的写作任务-《围城》中场景描写那段例文的钱钟书先生。她的基本背景百度可以查到,我说说关于这本书的。
《在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96岁时出版的哲理散文集,她在文中用的自问自答式书写。
她用她的一生沉淀来问自己对“死”“鬼神”这些老一辈的忌讳的东西,用朴实的语言表现出极大的张力。(思考1-15页前言)
我从翻看这本书到现在只看了15页,我不敢说我懂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但也是要去思考站在我的角度,这个社会我会怎样去说这个“死”和“鬼神”之说;如果我90岁了,我又该如何?
我浅谈了三条感悟:
人一辈子追求什么,得到什么,一百年而已,尽量做让自己心安的事;
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因为无来生;
心有魔才有鬼,无愧于心自然坦荡。
也许在后续的阅文中我能得到更深的答案,故此时不能言之过早。
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温故而知新,满足往往如此简单。
因又读钱钟书先生《围城》对天空繁星明月下夜景的描写,自然不敢与其媲美。
就用《静夜思》中“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作为素材拙笔也绘一小段已是极限。
秋风瑟瑟,故人银装素裹。望窗外,那片碧池中的残荷只剩破败的躯干,偶尔传来几声咕噜声。微风拂过,荡漾的水面倒映着那轮皎洁的明月,原本明亮如镜,却在这池中显得如此凄美,孤独。在这幽静的月夜,地上墙上犹如梦姑披上一件淡雅柔和的银纱,美丽而神秘。
不知不觉已完成第一天的微写作,越努力越幸运。就如标题如说,此刻努力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