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技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篇文章是关于科技与艺术的关系的讨论与见解。

罗素曾在《西方哲学史》中提及到“一切确切的知识—这是我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的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他还提到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无人之域是哲学。那么,我们可以对罗素的话进行进一步有关艺术的补充:人类理性的哲学是在神学与科学中间诞生的,而艺术则是诉诸人类情感的,所以,科技与艺术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两者是在共生的关系下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无论科学与艺术各自服务于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两者都会以一种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而共生存在着,两者的结合拓宽了艺术发展的边界,为艺术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大约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直到各类学科分类日渐明晰相对独立的近现代,艺术逐渐被理解为归属于美学范畴,以辩证的角度来看,科技与艺术是物质与精神这两者的共生关系。在西方早期的文艺复兴时期,人类解剖学作为较早的科学范畴,涌现出《达芬奇自画像》以及优秀的人体艺术作品《大卫》等科学与艺术关系紧密相契的优秀作品。在中国古代,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时期中的青铜冶炼术与造纸术这样的科学诞生,使得毛方鼎、司母戊方鼎等一系列作品让世人惊艳。造纸术的发明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事实上,艺术的创作不仅需要想象,也需要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条件。文艺的创新发展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在工业文明时期,电影行业的发展历程也为科技与艺术的共生关系提供了力证。早期电影的发展是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有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的发展,有2D视觉效果到3D甚至4D效果,催生了像《盗梦空间》,抑或是《阿凡达》这样的优秀科技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若是将科技滥用为“炫技”那么艺术就丧失了艺术的本质特征,例如一些爆米花电影《再见语言》、《无极》等这样的空壳艺术就如同人类没有了灵魂。

科技与艺术共生发展至近现代,高度发展的科学将艺术界限拓宽,也为这样的拓宽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就已有科技推动下衍生的许多艺术表现材料。蔡国强很喜欢用火药做实验,进行一些“灼烧”,也就是爆炸,烙印下一幅图像的痕迹,他的系列作品“蘑菇云世纪:20世纪的项目”在美国进行了实验操作,他解释道“描绘了当代科技核能爆炸时的脸庞。”用科学技术展开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可能性。艺术之于科学是精神的物质,科学至于艺术是物质的精神。

图片发自简书App

    科学与艺术这两项活动相去并不很远,一个又一个世纪过去,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就如同海森堡所说的一句话:艺术联术塑造了一种人类的语言,我们能够谈论更为遥远的那部分现实。科学与艺术是共生的,艺术是精神,科技是物质,我们应以辩证的态度阐释两者的关系,就是在追求真理的普遍性。科学概念的融贯一致,艺术风格的千变万化,他们就是这种语言的不同词语的不同词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最近由于省考临近,一直呆在家中复习,特别压抑,每天睡不踏实,感觉压力很大。父母说的一些话也很容易引起我发怒,我一度...
    终有纤纤洁阅读 228评论 0 0
  • 今天是2017年9月7日,星期四,农历七月十七。是一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今天晚上我认识了生命中的一位老师。 晚...
    曾心想事成阅读 363评论 0 0
  • 文|龙十五 每年农历生日,惯例是要在父母身边过的。 双胞胎姐姐此刻也从法国搭长途飞机赶回来。 没办法,因为同一天生...
    龙十五_阅读 879评论 16 18